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口腔潰瘍用甘草瀉心湯效果不明顯

口腔潰瘍用甘草瀉心湯效果不明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3:16:13

古代經典著作《傷寒論》,相信學中醫的朋友都是知道的,其中的不少經典方劑,時至今日,仍為衆醫家所青睐。而《傷寒論》的原著作者,醫聖張仲景,所創下的不少方劑中,都有甘草的身影,更有一衆方劑直接以甘草命名了,比如甘草瀉心湯,就是其中一個。今且與小編一起來欣賞甘草瀉心湯的妙用妙解吧!

口腔潰瘍用甘草瀉心湯效果不明顯(如何活用經典古方甘草瀉心湯)1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半夏21克,幹姜15克,人參15克,黃芩15克,黃連5克,炙甘草20克,大棗4枚。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證之病理與上方同,然因再三下之,胃虛寒已極,故其人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胃不和則卧不安;胃生水飲則幹嘔;水飲入腸則腸中雷鳴;腸熱則下利;下利太甚,津不得入三焦,則其人津液大缺,而人體内凡黏膜多者皆為需津液最多之處,如口腔、咽喉、胃、腸、外陰等,津液一缺則黏膜生病變,咽喉不得津則為惑(即口腔、咽喉部痛而潰瘍),下陰又津缺而為狐(即肛門、外陰部潰瘍),是以病者每每下利與口腔等處潰瘍同見也;津液大缺則水運不暢,或可見面部水液驟多驟少,故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也;津傷甚則黏膜病而神經失養,故黏膜破損者,多與心煩失眠同見也。

口腔潰瘍用甘草瀉心湯效果不明顯(如何活用經典古方甘草瀉心湯)2

甘草瀉心湯之藥理如下

該方除用溫胃陽、去腸熱之藥外,又重加炙甘草以安腸補液,兼修複各處之黏膜潰瘍也。津液得補,潰瘍得愈則諸症及狐自愈也。是以臨床該方每用于複發型口腔潰瘍、慢性胃炎、胃潰瘍、結腸炎、陰道潰瘍等黏膜破損之病變。

人之胃有神經上通于腦,且胃寒與胃熱皆可緻津傷血病,使腦部神經不得血與津養,故每可見神經之病變。其輕者為卧不安,重者則為頭痛、神昏、煩躁也。此處之“心煩不得安”即為胃寒之卧起不安,故多表現為默默欲眠而目不得閉。此處之卧起不安宜與胃熱煩躁之卧起不安細加辨别。胃寒輕者之失眠,其治有半夏湯與瀉心湯輩;胃熱輕者之失眠,有栀子豉湯輩;胃腸寒甚之頭暈頭痛、煩躁失眠,有吳茱萸湯;胃腸熱甚之頭暈頭痛、失眠煩躁,則有黃連阿膠湯、白虎湯、承氣湯等。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載此方治夢遊。蓋夢遊一證,也屬卧起不安之一,多為精神壓力大、神經過分緊張所緻。甘草瀉心湯能治胃寒腸熱,兼能補津以濡養神經,故能治之。夢遊一證,其病機在于胃不和則卧不安,然胃病有寒有熱,故臨床當細辨其病機,然後依證而擇方,不可死搬硬套。

附:名醫醫案選錄

陳某,男,45歲。患慢性腸炎兩年餘,每日腹瀉五六次。自覺腹中痞脹不舒,腸鳴有聲,所瀉皆為不消化之食物。曾服多種止瀉藥皆不效。後又服某中醫之中藥20餘劑,亦不見效。又更醫以消化不良論治,改服山楂、麥芽、榔片等,病更劇。乃診其脈沉而弱,更見面容憔悴、色黃、無神、舌上黃白苔、舌體胖大,觸其腹脹滿,按之痞硬,不痛。

處方:炙甘草30克,黨參30克,幹姜15克,黃芩10克,川黃連3克,清半夏10克,大棗4枚。水煎服,日2次,4劑。二診:利已止,腹脹消,脈仍沉弱。處方:黨參30克,白術10克,炙甘草30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芍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水煎服,日服2次,4劑,服後病愈。(《六經辨證實用解》)

【本文選自《經方直解(第2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林盛進著),來源于悅讀中醫(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授權雲南中醫(微信号yunnanzhongyi)編校發表,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治痛風,這9味中藥很贊!

失眠多夢易驚醒,10個妙方送給你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号,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内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号(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