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民樂隊曆史

民樂隊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9:58:25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1

【序言】民樂縣曆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5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民樂是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鎮,對溝通中西商貿、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西漢起,曆代都在此築城立鎮、設郡置縣。張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法顯西行取經、周穆王巡遊、隋炀帝西巡召開萬國博覽會、王進寶駐守永固城、王震将軍解放民樂等曆史事件,更賦予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

民樂悠久的曆史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遺産,全縣境内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點12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圓通寺塔、東灰山遺址、八卦營城址及八卦營墓群和長城烽燧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西灰山遺址、磚包墩墓群、王什墓群、韓莊墓群、永固墓群、上花園戲台、四家魁星樓、童子寺石窟。先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銅器、鐵器等文物。如八卦營墓群出土的錢币“一刀平五千”,是公元9—23年王莽時代的錢币,屬全國少有;漢代鐵犁,其形質碩大,造型精美在國内實屬罕見,對研究西漢早期絲綢之路農業生産、工具鑄造技術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韓莊墓群出土的青銅連枝燈,為漢代銅連枝燈精品;圓通寺塔佛龛中青銅造像,造型完整,形象生動,為明代佛教藝術中的精品;東灰山遺址出土的炭化麥粒,重寫了中國農業文明史;東灰山、五壩墓群出土的大量彩陶等器物,造型精美大方,制作精巧細膩。

民樂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2

1987年4月至5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考古系對東灰山遺址進行了發掘,從文化内涵來看,東灰山遺址與山丹縣四壩灘遺址面貌基本相同。民樂東灰山遺址為新石器時期四壩文化,約相當于中原地區夏代到商代初的400年間。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3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四壩文化被局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随着河西玉門火燒溝文化遺存的發現,其文化性質始得确認。所以,在考古學上也有人稱其為“火燒溝類型文化”。四壩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河西馬廠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影響。四壩文化的陶器質地粗糙,火候偏低,彩陶占有相當比重,充分洋溢着河谷草原地帶半農半牧的生活氣息,突出表現在彩繪和雕塑相結合的彩陶作品上,如三立犬蓋方鼎、鷹形蓋、羊頭把手方杯,人形罐等,構思新穎獨特,有别于其他文化遺存。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4

四壩文化的石器種類有斧、刀、錘、磨盤、磨棒、臼、穿孔石鋤、石球及磨石等,最為習見者為打制的手斧和盤狀器。這些石器告訴我們:四壩文化中農業經濟是普遍存在的,但比重因所處自然環境之差異而有所不同,如山前區農業經濟比重略高,荒漠草原區則偏重畜牧經濟,是一種半農半牧的經濟生活方式。四壩文化的銅器形态明顯帶有北方草原民族的風格,其中骨柄銅錐與南西伯利亞米奴辛斯克盆地銅石并用時代的奧庫涅夫文化所處相似。有銎銅斧後來見于鄂爾多斯高原和西伯利亞附近,這說明當時整個大北方文化交流十分廣泛活躍。總之,四壩文化的内涵,除了打制和磨制的石器與粗糙的陶器外,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能代表其文化發展水平的是其廣泛使用了銅制的生産工具,還有兵器、禮儀用具和裝飾品。甚至還有金銀裝飾品在内。這些情況足以證明四壩文化的先民們已經結束了野蠻時代的生活,而跨入了人類文明的門檻。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5

據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其中15件銅器進行原子吸收光譜定量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和金相組織鑒定,其結果表明:除一件為銅砷錫三元合金制品外,其餘均為銅砷二元合金制品,經金相檢驗的11件銅器中,結果是均為鍛造組織,其中6件銅器在熱鍛之後又經冷鍛加工,銅砷二元合金與鍛造加工是東灰山四壩文化銅器的鮮明特征,有别與其他文化和地點發現的中國早期銅器。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6

198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考古系對東灰山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在縱貫遺址的水渠斷面的四壩文化層内,考古工作者也采集到炭化麥粒2.5試管。麥粒基本飽滿,顆粒有大有小,均呈較短的橢圓形。其胚、腹、背等部位清晰易辨。麥粒的胚部中央凸起,周邊凹陷;腹溝狹窄,凹陷較淺;背部圓鼓,兩頰豐滿。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員鑒定為普通小麥(Triticumaestirum)。此次在東灰山遺址采集的木炭标本,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碳十四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3490±100年,樹輪校正年代為3770±145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代晚期。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7

随後,李璠先生等人在1989年第一期《農業考古》雜志發表了《民樂縣縣東灰山新石器遺址古農業遺存新發現》的文章。公布了他1985年和1986年兩次到民樂縣縣東灰山遺址考察所發現的大量的已經炭化的小麥、大麥、黑麥、高粱、稷、粟、胡桃等農作物标本。同時還公布了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對東灰山遺址測定的年代數據:5000±159年(經樹輪校正),由此認為東灰山遺址農業遺存是5000年以前的遺物。1991年8月,在江西南昌召開的首屆國際農業考古學術讨論會上,李璠先生又對其在東灰山遺址采集的小麥等有關标本實物,及相關圖片與研究過程中的分析資料情況向與會的國内外學者作了詳細介紹,引起來自美國、日本、港台地區及國内外許多專家的極大興趣。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8

李璠先生等人公布的資料與研究結論,受到了不少研究中國農業起源問題的學者們引用,曾被著名農業考古專家陳文華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國農業考古圖錄》說明中多處提到。山西農業大學楊桂仙、趙曉明二先生在其所著的《黃土高原的農業生态學地位》中,也采信了李璠先生的結論,撰文說:“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審查了李璠的研究報告後指出:在一處新石器遺址中發現這麼多種類不同的植物炭化籽粒,在我國尚屬首次。現今黃河流域的主要農作物幾乎在該遺址中都找到了它們的祖先。這充分證明,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黃土高原從事農業耕種和選育農作物品種。”北京農業大學的王在德教授在其1995年發表的《在論中國農業起源與傳播》一文中,也把東灰山遺址發現的小麥、大麥、高粱作為我國考古方面的最早年代的發現加以引用。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9

目前研究表明:東灰山遺址是一處距今3900~3400年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其文化内涵屬四壩文化。與東灰山遺址遙遙相對西灰山遺址的斷層中也發現大量炭化麥粒等農作物标本,也屬同一文化類型,這些遺址出土的炭化麥粒等農作物标本的年代應不會超過四千年,後來的幾組碳測數據也表明了這一結論,這顯然與李璠等學者關于該遺址所出土麥粒的碳測年代發生了1300多年的誤差。

民樂隊曆史(邊強民樂史話五千年)10

因此,許多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其研究結論在學術界給人們造成了一種誤導。最近看到李水城等先生的文章,他經過對幾組東灰山出土文物及種子碳十四測年數據的認真對比研究,提出李璠之前所測約為5000年左右的小麥等有可能是東灰山四壩遺址中從其臨近的水系上遊被洪水裹挾而來,屬早于該遺址而出現的農作物遺存。這樣,就表明遠在距今5000年左右,在民樂一帶就已經有小麥種植的農業文明出現了。當然,那時的原始社會形态是屬于新石器何種文化類型,卻有待新的考古發現加以證明。從這一點上講,民樂作為先民原始農業的發源地仍然是不會有大的争議的。(編發:武廷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