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甲骨文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發現以來就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甲骨文就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商代信史的重要見證,也是目前公認的我國最早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的内容往往由幾字、十幾字到幾十上百字不等,語言凝練,記載詳實,真實客觀地再現了商代晚期的曆史。商代晚期是商代社會頻繁動蕩的時期,一方面甲骨文上真實客觀地記載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征伐戰争,另一方面商代又大興祭祀,并且試圖以祭祀活動達到穩定政局、祈求戰争勝利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祭祀與戰争是商代政治生活中兩個重要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深刻影響着商代的社會方方面面。
一、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戰争類型商代甲骨文中關于戰争的記載數不勝數,甚至可以說,占據了商代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内容的約半數之多。為何商代甲骨文中頻繁出現關于戰争的記載?我想,一方面和商代戰争頻發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甲骨文本身就是商代占蔔的記錄,商代事好鬼神,因而人們借以甲骨文字來預測和占蔔戰争結果,以便及時調整戰争策略和調整作戰人數等。在古代社會中,祭祀和兵戎本就無法分開,人們以祭祀祈禱戰争的勝利,又以戰争來确保祭祀活動的進行。
商代甲骨文
商代的戰争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對内戰争和對外戰争兩種,對内戰争是指鎮壓商代統治區域内的地方叛亂,對外戰争則更為複雜,依據戰争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侵略、反擊、和防禦式戰争等多種形式。在夏商時期,以中原王朝統治地域為核心的其他區域内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方國,而商王朝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方國。随着商朝實力的漲衰以及對于周圍方國震懾力的變化,商代和周圍方國之間的戰争活動也時有發生,并且各有勝負。
商代形勢圖
戰争中有些事商王朝主動發起的戰争,如甲骨蔔辭中記載的:辛巳蔔,争貞,今載王共人呼婦好伐土方,受有祐?五月。土方是位于商王朝疆域西北方的一支草原部落,在商王朝後期常常可以見到關于"土方"的記載,如"土方征于我東鄙……亦侵我西鄙田。"土方與商王朝時常互相侵擾,當商王朝式微時,土方抓住時機趁火打劫,而商王朝強盛之時,又馬上召集軍隊報複回去。這種主動式戰争是依據雙方實力條件而決定的,誰是暫時得勢的一方,也就是主動挑起戰争的一方。
武丁畫像
在複雜的局勢和環境下,商代也時常發生外敵入侵,不得不反擊的戰争行動。從甲骨文中來看,有"己巳蔔,王呼犬捍我""己酉蔔,亘貞,呼多犬衛""癸酉蔔,争貞,令多射衛"等語句,這些記載表明商王朝曾經多次遭受到來自其他方國部族的侵擾,"多犬""多射"等應該都是商王朝治下的一些小部落,并且掌握有一定軍隊管轄權,替商王鎮守邊疆。因此在面臨外敵侵略時商王朝通常會就近派遣駐軍參與反擊,如此一來既提高了作戰效率,适應了商代複雜的形勢環境和軍事需要。
二、甲骨文所見商代軍隊商代戰争時有發生,也正是如此,我們能夠在商代的遺存中發現大量商代的戈、矛、劍、刀、匕等武器。甚至我們還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到戰争給人帶來的作用,不少人骨上還有刀劍砍傷、箭镞穿透等痕迹,這些創傷都有愈合的痕迹,以當時的醫療水平來看,顯然沒有給人們帶去緻命的傷害。這些具有創傷的人骨也從側面表明商代戰争的頻繁,以至于商代普通平民也被吸卷到戰争的洪流當中。
商代玉人像
商代發生的戰争不計其數,相應地,也就需要大量的軍隊力量投入其中。從商代軍隊的情況來看,應該包括三類軍隊,一種是國家供養的軍隊,也就是直屬于商王管轄的軍隊,這類軍隊在甲骨文當中一般被稱為"王師"、"我師"等,商王一聲令下即可調派出征。第二種是方伯、諸侯管轄的軍隊,這類軍隊是商人分封的各地諸侯方伯的地方軍,由各地方伯直接統轄,也可以為商王服務,商王要調派這類軍隊往往需要憑借地方長官的力量。如甲骨文中"壬午蔔,賓貞,王惟婦好令征屍"就是商王欲調派婦好所屬的軍隊征伐屍方。
婦好雕像
第三類也是最為特殊的一類就是屬于地方土著或者大宗族的個人武裝部隊,這種軍隊和前兩種相比,私人軍隊的性質非常明顯,甚至可以不受商王調派和管轄,隻聽命于所屬的地方大族。這些地方軍隊顯然應該與商王發生了某種協議,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某些社會任物,比如說接受商王的征召,協助"王師"作戰或者單獨參與作戰。甲骨文中"王惟次令五族戍羌方"就是商王通過調動五姓大族的軍隊來戍守土方。由此可見,三類軍隊盡管性質并不相同,但是都是戍衛邊境、保衛商朝的重要武裝力量。
殷墟遺址俯視圖
商代軍隊的種類和性質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參與作戰的人數和規模也大不相同。商代的軍隊相對分散,各個地方軍隊往往需要承擔不同的戍守和戰争任務,這也就決定了一次戰争中投入和參與的人數必定不會太多。"登人三千呼伐土方""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表明商代一次戰争投入的人數多在幾千到萬人之間,冷兵器時代戰争通常講究以人數氣勢壓倒對方,幾千人的戰争可能在商代已經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規模了。除非是面對王國滅族的大災害時,會集結全國軍隊組成聯盟進行對抗,平時作戰時幾千人的投入已經能夠起到預期的戰争效果。
三、甲骨文所見關于戰争的祭祀甲骨文中所見關于戰争的祭祀活動也較為常見,衆所周知,甲骨文是關于商代占蔔的記錄,在調集軍隊是時商王往往需要首先對戰争進行占蔔,占蔔内容主要包括軍隊規模、是否需要商王親自領兵作戰、戰争的結果等等。在戰争結束後往往還需要對戰争中獲得的人和物品進行清算,在商代事好鬼神的風習下,人們在戰争前還要告祭宗廟,祈求得到來自祖先的庇佑,意圖在戰争上壓倒對方。
商代青銅钺
商人告廟的内容主要是将自己知悉的敵情告訴祖先神靈,這種告廟的性質很像是希望祖先鬼神事先得知情況後能夠想出禦敵之策托知給生人,或者在鬼神得知敵情後做好部署,在暗中幫助商人軍隊取得勝利。有的甲骨文中甚至直言"甲辰蔔,争貞我伐馬方,帝受我佑?一月"将戰争的對象直接告知,并且詢問鬼神能否庇佑自己。另外,戰前告廟還能夠起到緩解戰前壓力的作用,通過與祖先鬼神溝通,商人能夠獲得某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能夠支撐他在戰争中們一往無前、勇猛殺敵。
商代以人殉葬
在戰争結束後,商人往往也會進行一系列慶祝和祭祀活動,主要内容就是就是殺俘獻祖。在戰争中商人将戰争得來的敵方戰俘運送回都城,加以看管,為的就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能夠殺掉這些戰俘。在商人看來,戰争中獲得的俘虜是祖先冥冥之中庇佑的結果,因此需要将其獻給他們,這樣下一次戰争才能夠順利取勝。被商人殺掉用以祭祀祖先的俘虜還包括地方的首領,商人口中得到"方伯","用危方囪于妣庚,王賓",商人對待俘虜不講優待和感化策略,一律殺掉獻祭祖先,并且地位越高的敵人祭祀時反而會受到更殘忍的虐待。從功利的角度講,商人應該是希望從殺掉敵方首領中獲得勇氣,發洩心中的憤懑、以達到震懾敵人的目的。
結語:《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戰争和祭祀之中是最為重要的内容,而商人更是将這一習語發揮得淋漓盡緻。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代人們将祭祀和戰争聯系起來,祭祀行為來保證戰争的勝利,另一方面又通過戰争獲得俘虜犧牲用以确保祭祀活動的進行。商代的祭祀和戰争活動構成了商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甲骨文中記載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戰争與祭祀之間憑借祖先和鬼神信仰為橋梁相互聯系起來,使得整個商代晚期蒙上了一層沾染血色的神秘面紗。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
王紹東《甲骨蔔辭所見商王國對外戰争過程及行為的研究》
郭旭東《蔔辭與殷禮研究》
左丘明《左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