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劇點評?演技派演員雲集的70集電視劇《新世界》收官,其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2分一路跌到了5.9分,再次引發了觀衆關于“注水劇”的議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國産劇點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演技派演員雲集的70集電視劇《新世界》收官,其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2分一路跌到了5.9分,再次引發了觀衆關于“注水劇”的議論。
《新世界》因為過于緩慢的節奏,被部分觀衆吐槽。圖片來自網絡
前幾日,網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提倡電視劇網絡劇拍攝制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内的短劇創作,堅決反對人為‘注水’、拉長集數等行為”引來網友的一片叫好,反映出觀衆苦注水劇久矣。
究竟劇集的長短與品質和口碑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新京報統計了2019年至今播出的關注度較高的103部劇集,通過分析它們的集數和豆瓣評分發現——總體而言劇集的集數與口碑成反比,集數越多的劇口碑和評分越差。
數據分析:近7成熱播劇40集以上,集數越多口碑越差
新京報從2019年至今播出的劇集中随機選取了關注度較高的103部進行數據分析。統計顯示,近7成的劇集集數都在40集(含)以上(70部),集數在40集以下的約3成(33部)。
其中,40集(含)到50集之間的最多,37部占總數的35.9%;50集(含)到60集之間的次之,24部占比23.3%;60集以上的也有9部之多,大部分都是曆史題材古裝劇。
口碑方面,60集(含)以上的劇集,豆瓣平均分5.29,包括了72集的《重耳傳奇》(2.5分)和65集的《封神演義》(3.3分);50集(含)到60集之間的劇集,豆瓣平均分5.82。其中既有8.2分的《陳情令》,也有3.4分的《流淌的美好時光》;40集(含)到50集之間的劇集,豆瓣平均分6.16,包括了《慶餘年》(7.9)《小歡喜》(8.4)《長安十二時辰》(8.3)《都挺好》(7.8)《親愛的,熱愛的》(6.6)等多部熱播劇;30集(含)到40集之間的14部,豆瓣平均分6.71,包括了《我在未來等你》(8.5)《從前有座靈劍山》(7.1)《愛情公寓5》(6.5)等;30集以下的19部,多數是12集或24集的短劇,如《唐人街探案》(12集,7.3分)、《閃光少女》(24集7.8分)、《極限17羽你同行》(12集,7.9分)等,豆瓣平均分7.06。
雖然納入統計的劇集裡不乏《宸汐緣》(60集8.2分)和《青春鬥》(38集4.7分)這樣的例外,但總體而言,随着集數的增多,劇集的口碑評價以10集為一個梯度,呈現出一路下滑的趨勢。
40集(含)以上的70部劇集,豆瓣平均分5.93,不及格。40集以下的33部劇集,豆瓣平均分6.71,高于2019年TOP30頭部劇集的豆瓣平均分6.51(據藝恩數據)。
“注水劇”成業内痼疾,主管單位已開始采取措施
為什麼觀衆對集數多的劇集普遍評價不高?因為很多劇集并不需要拍那麼長,而是靠人為拉長集數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俗稱“注水劇”。集數拉長但核心内容沒有增加,自然會導緻節奏冗長,劇集質量下降,觀衆的觀劇體驗也跟着變差。
近年來,這樣的“注水劇”已經成為業内常态,甚至一些關注度高的熱播劇也無法避免。例如2018年播出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就曾深陷“注水”疑雲。其編劇張鸢盎公開發文表示,當初簽的改編委托合同上寫的是36集劇本,但委托方準備把成片拍成50集,編劇團隊最後提交了43集的劇本,播出時才得知成片有63集。43集的劇本拉長到63集,讓編劇團隊對故事節奏和成片質量感到擔憂。
《香蜜沉沉燼如霜》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劇集選擇“注水”,觀衆隻好選擇倍速或者棄劇。視頻平台的倍速播放功能大受歡迎,從側面驗證了“注水劇”的“普及程度”。此前新京報針對“倍速看劇的原因”的觀衆問卷調查中,“内容節奏太慢,開倍速不影響理解”的選項得票數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空閑時間少,開倍速提高效率”得票數的兩倍,是第三名“方便挑自己喜歡的藝人的内容看”得票數的近四倍。
身為主管部門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國産劇集“注水”嚴重的情況早已有所關注,并進行過調研。2019年7月3日,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聶辰席在電視劇司開展調研時強調,“針對注水劇、宮鬥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深入挖掘瓶頸症結,始終保持高壓”。同年9月初,業内有消息稱廣電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并向行業征求意見,拟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40集。有頭部影視劇制作公司的人士向新京報證實,的确收到了相關的征求意見。
購銷模式是關鍵,改變“注水”現狀不易
一位電視劇制作公司從業者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曾提到,參與劇集創作和銷售發行的各方,主觀上都願意把集數抻多一些。“電視劇大多是以集為單位定價出售的,演員也以集為單位計算片酬,集數的增加可以讓劇方和演員都獲益;對電視台來說,集數增加意味着插播廣告的空間更大,同樣增加了收益。”
劇評人“太陽以西”分析認為,明星演員片酬推高制作成本,以及電視台、視頻平台以集為單位購買劇集的傳統購銷模式,是造成“注水劇”的主要原因,不從根源上改變購銷模式和片酬結構,“注水劇”的問題很難真正解決,“近年來有不少分賬劇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這種放棄按集購劇的傳統模式,轉而按有效點擊率和播放量與播出平台收益分成的分賬劇的興起,或将成為‘注水劇’的終結者。這相當于把決定權直接交到了觀衆的手上,唯有過硬的品質而不是劇集的長短,才能打動觀衆,獲得更好的收益。”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