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雙龍”布局
利用遙感技術所拍攝的全北京城鳥瞰照片,發現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衡山環水,蔚為奇觀。
北京的“雙龍”,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份,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刹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俯卧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颔虬,東西長安街仿佛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
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故宮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
景山公園酷似一尊坐着的人像
1987年3月在北京地區航空遙感成果展覽會上,曝出一個驚人的消息:遙感拍攝的北京景山公園平面園林圖,酷似一尊盤腿打坐的人像,被稱為“景山坐像”。這是怎麼回事呢?
景山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對面,元代時名叫“青山”。明代取名“萬歲山”,意在鎮壓元朝的王氣,所以又叫“鎮山”。傳說皇宮在這裡堆積煤炭,又俗稱“煤山”。清朝順治十二年,煤山改成景山。
俯瞰景山酷似一尊閉目盤坐着的人像。人像面帶微笑,公園的壽皇殿建築群為“坐像”的頭部,大殿和宮門組成眼、鼻、口、眉毛由樹組成,兩邊非常對稱的三角形樹林組成了胡須,但它被壽皇殿外牆隔開了。
這個圖像的邊框是由景山公園四周的内外圍牆構成,近似于最美的黃金分割比例,它的面積是0.23平方公裡,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話,那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人工建築組成的人像。
景山的這個坐像到底是什麼人?這幅近似人像的圖形為什麼會在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出現呢?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還是一種巧合?不過直到今日,這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頤和園裡暗含圖案
頤和園在高空中看起來竟然是一幅“福山壽海”的圖案。這些精妙的設計到底是古人有意建造還是一種巧合?
根據七代皆為清代皇家建築設計總管的煌煌望族“樣式雷”透露,當年為了給慈禧祝壽修建頤和園時,皇帝下令要在園林中體現“福、祿、壽”三個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待的任務。
他設計了一個人工湖,将這個人工湖挖成一個壽桃的形狀,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從萬壽山望下去,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大壽桃。而十七孔橋連着的湖中小島則設計成龜狀,十七孔橋就是龜頸,寓意長壽。
至于“福”字,雷廷昌将萬壽山佛香閣兩側的建築設計成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昆明湖确實酷似一隻壽桃,隻見壽桃的“歪嘴”,偏向東南方向的長河閘口。壽桃的梗蒂,是頤和園西北角西宮門外的引水河道。
最為稱奇的是,斜貫湖面的狹長的西堤,構成了桃體上的溝痕。而萬壽山下瀕臨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則恰似一隻蝙蝠,振翅欲飛。
中軸線有點“歪”,起點指向是個謎
專家發現:一直被認為是正南正北貫穿北京城的中軸線卻出現了與子午線不重合的現象,似乎有點“歪”。
這條有着730年曆史的中軸線并非想像中的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時針方向傾斜。更令人不解的是,中軸線直指270公裡外的元上都。
經準确測量顯示:以永定門為端點的北京中軸線,從逆時針方向與子午線有一個2度多的夾角。雖然隻偏離了2度多的夾角,在地安門已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而到了鼓樓則向西偏離子午線近300米。
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當時中軸線的南端是麗正門(今天安門)。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30多年。
專家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繼續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直指距離北京270多公裡的古開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而兆奈曼蘇默是元上都遺址的所在地。
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大都,即現在的北京,但仍将上都保留作為夏都。專家認為,北京中軸線北延至此并非巧合,因此兆奈曼蘇默才是北京南北中軸線的北端點。
為什麼延長歪斜的中軸線,其起點恰好就是曾經的元上都的遺址,這中間又有什麼含義呢?科學家們仍在繼續尋找着答案。
北京古城牆缺個角
翻開北京交通圖,很容易就看到一條環形的線路像窗格似地鑲嵌在北京城的正中心,把北京城分出城内城外。它就是二環路,北京古城牆遺址的位置。
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始創于元代,建成于明代,經曆了七個世紀之久。據說,古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60裡,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全部為闆築的夯土牆。
古城牆沒有西北角,二環路也沒有西北角。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牆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
當初城牆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
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金銮殿。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們隻好去掉一角,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傳,明朝建築北城牆時,西北角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後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無奈,最後建為斜角。
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着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
《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接,而應缺口。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
《帝京舊影》一書中有張攝于1922年的東華門照片,門釘數也是“橫七豎九”。而《北京老城門》一書攝于20 世紀80年代的一幅東華門照片,與1898年那張照片的拍攝角度完全相同,門釘數卻已經是“橫八豎九”了。
那麼東華門門釘究竟是“橫七”還是“橫八”?什麼時候起“橫七”變成了“橫八”?古代中國人認為:單為陽,雙為陰。九是陽數之極,故九路門釘是體現最高等級的門釘排列。
紫禁城南、北、西三門都是橫九豎九,共81顆門釘。唯獨東華門是橫八豎九,共72顆門釘。為何此處用偶數(陰數)而不用奇數(陽數)?
在大門上裝門釘,本是構造需要———加固門闆。關于門釘使用的數量,明代以前無明文規定。到了清代,才把門釘數量和等級制度聯系起來。
《大清會典》規定,門釘隻用在皇宮、壇廟和皇室成員府第上。皇宮、壇廟大門,每扇門闆門釘九行,每行九枚;親王九行,每行七枚;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九行,每行五枚。
那東華門門釘數目變動有什麼曆史背景?是故宮修繕過程中不慎弄錯了還是其他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