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認知體系》出版附言: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緣道求術、循道行術。
《高爾夫認知體系》一書終于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印刷出版了,印的數量很少,大家需要就上微信小程序的孔夫子舊書網或者淘寶去淘吧。
《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一書已經完成二校在出版社等書号印刷,現在隻是一些打印的樣書。
《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一書已經交出版社,估計出版社印出來的時間會更晚一些。
書稿寫完,就跟我沒關系了,我事情多,沒時間去顧及出版和發行的事,全部送給做高爾夫的朋友去處理,不再過問了。
《高爾夫認知體系》就此告一段落,以後沒太多時間陪大家聊球了,該聊的都在《高爾夫認知體系》三部曲的三本書裡了,大家需要可以去翻翻書,要嫌麻煩就直接在今日頭條上看看文章也是可以的,隻是書更全面和更成體系一些。萬物有理,如果你想下好棋就要打棋譜,要打好橋牌就要看牌書。打球也一樣,凡事都要掌握“術”後面的“道”、“形”後面的“神”,你才能更簡單容易地打好球。
寫《高爾夫認知體系》的初衷是看到球場上受害者太多,而大家又被大量的網上教學視頻和一些現場教學的誘導和誤導,最後掉溝裡去了。大量的球手被教學所毒害,一看到他們打球就知道受到了哪些知識點的誤導,如:有的人頭定在那裡僵化不動地打球;有的人撅着屁股腰塌陷地打球;有的人背直直地挺着打球;有的人左手伸得筆直地打球;有的人上杆用手翻腕的動作;有些人擊球準備的晃杆動作;有的人用肩膀打球的動作;大量的人用轉肩上杆;很多人照貓畫虎地打延遲釋放而蹬地瞪得下盤踉踉跄跄等等。特别是大量的球手被職業比賽的視頻所誤導,去邯鄲學步,更是章法大亂。
且不說國内教練的教學,即使如大衛利百特,也都是在講打球的“術”,講握杆時手的形态、上杆時杆的形态、下杆時身體的形态、收杆時杆手的形态。講“要這麼做,不能那麼做”,但沒講“為什麼要這麼做”,隻是告訴你“高爾夫是這麼打的、高爾夫要這麼打”。也基本沒人去講力量,而高爾夫球作為一項球類體育運動是用力量打的。更沒有人去關注“人”,可“球是人打的”,是“人”在打球。既然是人在打球,就要從“人”出發去打球。那麼,“人”存在身體結構,打球一定是要符合人的身體結構的方式去打球。
可是,市面上我們很難看到“從人出發去分析球應該如何打”的書籍和視頻,看不到一本書來跟你講高爾夫“術”後面的“道”,來講清楚“為什麼”。市場上幾乎所有的高爾夫教學書籍和教學視頻都是在講“術”而不涉“道”,以至于大量的球手在用“杆”打球,而不是用“人”打球;用“形”打球,而不是用“神”打球;用表象的“術”打球,而不是用内在的“道”打球。大量的教學和書籍中講了一堆的動作、講了一堆的形态,描述“術”,用“術”打球,去“操控”打球,去操控身體、操控球杆、操控杆面(杆頭擊球時時速達到150kmh,你怎麼可能去操控杆面?),而不去講“人”,不去分析“人”,就是典型的求術而惘道。“球是人打的”,你不去分析人、了解人、理解人、運用人,球怎麼打呢?人作為一種生物,去打球時一定要基于意識和本能地去打球。如果不是基于意識和本能,它是穩定不了的、持續不了的,自然就是打不好的。如果我們回到“人”,球是人用身體結構打的,球是人用身體本能打的,打球是人在意識主動下的行為,去理解“人”後,用人的身體結構和本能去打球,打球就是一件簡單自然的事。這就是術後面的道,術是道生出來的,術自然就是那個樣子,然後又因為人皆不同,術的形态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結果和效果卻是一樣的,因為道同而術異而已。
但是,很多時候大家都在求術而惘道、求形而惘神。有朋友說“我打不好球的緣故是因為那些PGA職業球員的揮杆動作我都做不了,本霍根、泰格伍茲、DJ的揮杆動作我都做不好,所以我真的打不好球”。我說“你打不好球的緣故是因為你認為做不好職業标準揮杆動作就打不好球,所以你打不好球”。朋友屬武術套路派,苦練揮杆形态、技擊套路,不斷拆解重組自己,以接近PGA職業球員揮杆形态,期望不斷的練、持續的打,日複一日,自會熟能生巧,總有一天能悟到擊球的訣竅,終能“格物·緻知”。王陽明坐地上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指望格物緻知,期望能從格竹中悟到其理。相信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格到最後,一無所獲,反倒得了重感冒,落下肺痨的頑疾。“知·行合一”,針就在那裡,為什麼要用鐵棒去磨出針來呢?高爾夫,開上球道、打上果嶺、推進洞中。道就在那裡,去認知即可,為什麼要耗費時間精力去用鐵棒來磨呢?道明則術清,緻知則得真,知則能行合一。
培根在《習慣論》中說“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人是“認知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如果要堅決地執行“術”,就必須知道後面的“道”,知道“為什麼”。知道了後面的道,你才會自然地堅決執行動作,動作執行起來才清晰、到位、不拖泥帶水。如果要簡單穩定地打好球,就需要去明晰高爾夫“術”後面的“道”,道明則術清。道為本、術為用,有道則術自生,無道則術無體。
既然“球是人打的”,打球一定是基于人的身體結構、人的意識和本能來打球、來做動作。所有“術”後面的“道”就是人的身體結構和人的本能結合打球的約束條件後面的道理和原理。《高爾夫認知體系》的原理就這麼簡單:“以人為本、道法自然”。 “以人為本”,“高爾夫是用人打的”,就這麼一句話。從這句話出發,可以推演出高爾夫擊球動作後面的所有原理和道理。高爾夫是“人”張開雙腳站在地上,雙手合一持杆,打“地上”的“靜止”的“球”,把球打向身體的左前方。從這句話出發,道法自然、緣道求術,可以演繹出打球的所有的術,推演出高爾夫擊球動作後面的所有技術要領。“以人為本、道法自然”,解析出高爾夫“術”後面的“道”,闡述每個術後面的“為什麼”,形成了《高爾夫認知體系》一書,以指導球員用原理打球,即所謂“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緣道求術、循道行術、以道禦術、以術載道、大道至簡、勢在必得”。
<高爾夫認知體系>目錄
《高爾夫認知體系》一書出版後,全書沒有一幅圖片,原本是希望大家能用心去閱讀文字,通過自己的理解,變成自己的認知和知識。但由于沒有圖解,很多問題不容易一下子理解到位,特别是上杆通道、起力點、球位、站位、瞄準等這些問題。現在人生活節奏快、也很難靜下心來去讀書,況且讀文字後對字面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很多讀者希望能配些簡單的圖片以便理解起來更容易,故對《高爾夫認知體系》一書的技術部分通過圖解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形成了《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一書,從握杆、站姿、通道、力源、站位、球位、瞄準,以及推杆、切杆、沙杆的具體打法從“道”與“術”的角度通過一篇篇短文的方式進行了全面地解析,以幫助球員更清晰理解和掌握高爾夫擊球要領和擊球原理。
《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是剖析《高爾夫認知體系》“道”後得出“術”,以術載道。道清晰了,術自然是清晰的,執行起來自然就果斷幹脆而不拖泥帶水,球打得就幹淨,心裡幹淨、動作幹淨、結果幹淨。
《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這本書對術的描述更充分而具體,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打球的術,同時也明晰這些術為什麼是這樣,球為什麼要這麼打,因為每一個術後面都是道衍生出來的。
<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目錄
打高爾夫是“天、地、人、球、杆、心”彼此互相成就,而“心”是決定打球成績好壞最關鍵的因素。一場球成績的好壞,純粹的技術動作因素隻占到30%,70%取決于你的策略和心法。球場上的PGA/LPGA高手對決,差異就在1~2杆,不存在誰的技術好,誰的技術差,差異就在心理。越往上打,越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策略和心法,如何去選擇合适的策略,如何去駕馭自己的心。對業餘球手而言,按PGA規則能打90杆的球手,在業餘比賽中采用長頸鹿或者更嚴格的規則下打球,每場球至少有3~5杆是選杆策略和擊球策略的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5杆是心理控制的問題,打出OB、遺失球等,也是可以設法避免的;當然還有運氣成分占1~2杆。一場球,大約有8到10杆跟技術動作無關,隻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心法,你可以打出個人最低杆數、最好成績。
《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除了球場策略外,還專門針對擊球的典型心理問題及後面的人性進行了分析,以便球員更好地去控制自己内心,把住自己的定力。要想取得好成績,策略心法是打球最重要的東西,可恰恰是最重要的策略心法卻是大部分業餘球手所忽視的。一場球的失杆,可以說90%是策略心法出了問題導緻的,而絕對不是純粹技術動作的問題。原因在“心”,動作隻是“果”。如果你想輕松降低5-10杆,毫無疑問是策略心法的功夫。不過,大家都喜歡“術”,喜歡“絕招”,大内心法的東西沒人會在意。《心經》隻有260個字,太簡單了,一讀而過,留不下什麼。
<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目錄
身邊很多打球的朋友,打了很多年球,打球頻率也夠,打球熱情也高,但能技術精進的寥寥無幾,基本上到大八就止步了,而且還穩定不了,主要的原因:他們隻是打球,希望不斷去打球來增進技術以打好球,而基本不去讀書、不去問道,無道習術、渴求絕招,他們認為降魔是刀光劍影而不覺知是兒歌三百首。大道至簡,道就在那裡,你不去讀書、不去問道、不去聞道,術就會徒有形式,無道則術無體。讀讀書,去理解“球是人打的”,如何用“人”去打球,道就在那裡,閉目養神的閑暇功夫就能想的,想明白了,就不會浪費大量時間在無效練球上,打球于你而言可能就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
另外,針對身邊幾位學球的朋友,基于《高爾夫認知體系》三部曲整理了一些關鍵核心的基本要點,形成了高爾夫10堂課的内容(高爾夫之1-10)。當然,最好把高爾夫基礎框架的4篇文章(亦見《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結合起來看下。這些基礎框架,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高爾夫認知體系三部曲》
最後,祝大家開心、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