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森
皮草,過去叫裘皮。
至于後來為什麼叫皮草,有好幾種解釋。有的說這是粵語,也有的說是外來語,總之是個新詞。
而一位詩人卻覺得,皮草可能是個古詞兒,遠古人既穿獸皮,也披草衣。既然沒有權威正解,娛樂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這麼理解,皮和草結合最好的,應該是靰鞡和靰鞡草。
人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
靰鞡草是野草,不值錢,之所以被稱為寶,是因為窮人冬天離不了。靰鞡草保暖,與靰鞡是絕配。
廣義的靰鞡草,還包括苞米葉子,同樣不值錢。
我從小的時候,每年冬天都要梳靰鞡草。選裡層比較薄的苞米葉子,用類似梳子的鐵質工具細細地梳成條,然後用棒槌錘得軟軟的,絮到靰鞡裡,舒适、暖和。那是農村人的最愛,即使後來有了輕便的膠底棉鞋,人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膠皮靰鞡。
有人說東北三寶應該是人參、貂皮、鹿茸角,我認為此版本不是正源。這三樣東西過去大都是野生的,很值錢。三者并列,平鋪直叙,宣傳效果很差。
而人參、貂皮、靰鞡草相提并論,就有了懸念。細想想,又确實有道理。這才是東北人的智慧和幽默,跌宕起伏。
作靰鞡一般用牛皮,品質差一點的用豬皮。也就是說,東北三寶裡面,有兩樣與動物的皮和皮毛有關。特别是靰鞡,成年男人幾乎都有一雙。農村有一種手藝人,叫作皮匠。鞣制皮子要用芒硝等輔料,全過程散發着腥臭味。所謂臭皮匠,就是這麼來的,跟高明不高明的無關。
我曾經辦過三四年中國紡織報,對皮草卻一直似懂非懂。皮字,好懂;關鍵是這個草字,不好理解。我就此請教過同事裡的專家,得到的答案跟度娘所說差不多,不解渴。這也難怪,紡織工業主要原料是棉、麻、毛、絲以及化纖,主要産品是紗、布和針織品。所謂衣被天下,沒有皮草什麼事。
有人問我,皮夾克算不算皮草?我覺得不算。皮鞋、皮靴、皮褲、皮帶、皮包、皮夾克、馬鞍子乃至皮铠甲,都不算。
這些制品的原料都是皮革,不是皮草。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皮制品不帶毛的,叫皮革;帶毛的,叫皮草?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我也正經是享用過皮草的人。
小時候,家鄉東北山區很冷,出門必須戴皮帽子。我的第一頂皮帽子,什麼皮的記不清了,反正很破。那時的夢想,是有一頂羊剪絨的羊皮硬面皮帽子。
現在,皮草這個概念,主要出現在服裝設計領域。皮草與其說是面料,不如說是時尚元素,保暖的實用功能并不重要。
穿皮草,主要不是為保暖,而是追時尚。
既然是時尚,就有個流行與非流行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對時尚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前些年,東北流行穿貂皮服裝,當地俗稱“穿貂兒”,很時髦。
有些人穿貂皮,滿足的是虛榮,顯示的是一種僞富貴。
現在不一樣了,“穿貂兒”這個詞,成了調侃、諷刺,幾乎是土豪、顯擺、沒文化的同義詞。
在今天的社會氛圍裡,保護生态環境、愛護野生動物、倡導簡約适度的生活方式,就是時尚。而破壞生态環境、濫食濫殺野生動物,追求過度奢侈的生活,則是反時尚的,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最近二十年幾年來,皮草産業發展很快,由此帶來嚴重破壞生态環境、殘忍虐待動物等問題,所以抵制皮草的呼聲一直很高。有些設計師也提出,要讓零皮草作為一種服裝流行理念,從源頭上拒絕皮草。
說到少用皮草,立即就有反對聲音。反對态度最強烈的,不是消費者,而是皮草制品的生産者,經營者,獲利者。
反對的第一條理由,是消費有需求。而我們今天恰恰要說,消費需求不是濫捕濫殺的理由。
所謂市場需求,未必都是文明的。比方說野味,肯定有人喜歡。但濫食野生動物是陋習,必須革除。
如果利用這種陋習牟利,濫捕濫殺野生動物,那就是惡行。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就包括了以利用皮毛為目的的非法獵捕、繁育和販賣。
也就是說,吃肉不行,扒皮同樣不行。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沒有殺害就沒有買賣。
不穿皮草,沒什麼了不起;而穿了皮草,就必然有動物會因此而去死。
提倡少用或者拒絕皮草,當然不能走極端。
有些動物,早已馴化,人類可以食用,也就可以利用其皮毛。這是它的命,是自然法則的一種配置。
但是,即使是法律允許範圍内的人工繁育,也不應該虐待動物。現在有些繁育方式,太殘忍,殘忍到不忍描述。比方人工養殖貂、養狐狸,由于手段太過殘忍,經常受到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抨擊。再比方,有的地方養雞作雞毛撣子,居然活雞拔毛。幾年前,媒體曾曝光了幾家活熊取膽的養殖企業。有專家卻說,取膽汁的時候熊很舒服,搞得好像他是熊似的。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出呼籲,希望通過立法來倡導動物福利。這是深刻反思的結果,是現代文明的一種表現。
如果人不拿動物當動物,動物必将不把人當人。長此以往,大自然将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調整,或者說報複。調整的結果,人類注定是敗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