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挨石,如果有看過這幾篇關于音樂、設備的文章,或者有關注少數派音樂欄目 FM 3.14 的讀者,估計會對我的 ID 和頭像有點印象。很榮幸這次有機會通過視頻的形式,給大家分享我對于音樂設備的一些體會。也請大家對我那渣渣的廣東普通話多多包涵~
過去的一些關于聽音樂的曆史
我的音樂啟蒙始于高中時代,那個時候起我就會自發地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也很快地跟我們那個小城市的盜版唱片店打成一片,有什麼好的 CD 他們會留給我,我也會讓他們幫忙找從雜志上看到的唱片。後來分别經曆了打口碟時代、互聯網時代,也有過從 FTP 以及 P2P 軟件拉歌的過程。比如很多人隻聽過名字的傳奇 P2P 軟件 Napster、Soulseek,我可是正兒八經用過的……那時候,128k 的音質就已經覺得頂天了,一個 128 兆的 MP3 能存好幾十首歌呢!
還記得《社交網絡》中 Napster 的創始人嗎?
再後來就是移動互聯網了,和大家一起進入了用手機聽歌的時代,買過兩台索愛——「太方便了!」那時的自己驚呼道。這段時間裡,我對實體唱片毫無興趣,甚至毫無印象,壓根不會想到要買唱片,有新歌網上一搜就能聽,哪管音質不音質的,怎麼方便怎麼來,「我的地盤聽我的」。
傑倫這個廣告你有在電視上看過嗎
不知怎麼的,時間很快來到了現在,我已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再是那個隻要有朋友約就可以随時随地跑去通宵達旦的年輕人了。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自己和家人,也開始琢磨着重新拾起自己的多年的愛好。所以,你會看到視頻裡,是一個頭發開始有點發白的(是遺傳了!)中年男子和他搜羅的小玩意兒,有便宜的小玩具,也有旅行時帶回來的二手 CD,還有書房一角連上鏡機會都沒有的貝斯……
在香港逛唱片店
為什麼還要買 CD
我喜歡買 CD,新的二手的我都買。原因一方面是情懷吧,畢竟自己成長于那個年代。另一方面我聽歌幾乎都是以專輯為單位去聽的,可能是因為自己喜歡的音樂人大多是創作歌手,他們的專輯都很強調完整的概念,裡面的歌曲也與當時的心境、背景有關,每張專輯都是一張關于自己,關于時代的故事。比如《東京日和》和《情書》這兩張電影配樂,都是超越了畫面和語言的存在,不可能隻聽其中一兩首就能獲得足夠的感受。同時這些「較為古老的」音樂,流媒體平台上的音質通常得不到保證,而且經常由于版權變更而灰掉,甚至根本就來路不明。
《情書》和《東京日和》的電影原聲專輯
我買 CD 不是純為了收藏,所以我也沒有很在意它是不是首版、限量版(當然我有一張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鎮宅之寶,有機會再顯擺出來),我幾乎每天都會翻牌子至少聽一張。所以我在客廳放了一台索尼一體機 CFD-S401,除了播 CD 還能偶爾玩玩磁帶。它的缺點一是音質一般,儀式感大于聽感;二是隻在日本銷售,得海淘還得買變壓器或是找人改裝為國内電壓。音質更好的 CD 機當然有很多,當初隻是覺得它的造型比較️而已……
客廳一角的索尼一體機
當然,我也并不是一個拒絕「現代」設備的人,不然怎麼可能來少數派。我也在打折的時候入手了 HomePod。聲控的确是不錯,不再需要打開手機點來點去,随口一句就能播歌,提高了我的聽歌頻率。但漸漸的,還是覺得 Siri 識别不行,而且音質一般,乍聽之下會被低頻騙倒,但很多歌它其實 hold 不住。比如我最愛的 X Japan,主唱的高音沒幾首是聽得下去的。
X Japan 的《Dahlia》和最近買到的 CD
為什麼要折騰設備
上面提到的其實都是「便捷型」設備,插上就能用,但弱點也很明顯,可玩性不高,音質…也就還行吧。雖然一直不敢說對設備有什麼研究,很多硬件、參數的東西也都不懂,但對我而言,音質還是第一要素。所以其實當你看到這條視頻的時候,我已經把這些「玩具」都賣了,換成了真正的桌面音響——先鋒 X-HM76,既能播 CD 又能通過藍牙和 AirPlay 鍊接智能設備,一台機器幾乎搞定所有(除了磁帶)。而且作為專業的音頻設備,它的可玩性更高,以後(有錢了)可以陸續換音箱,換線,加功放什麼的,我相信帶來的體驗會更好。
先鋒 X-HM76
其實會做出這個決定也是因為有了聲擎的 HD3 之後,我才開始意識到這些年太習慣于被簡單的單體藍牙音箱所滿足,也太習慣于各種強加的音染、高頻低頻效果,忘了還原音樂原本的音色才是我應該追求的。所以我決定,除了通勤路上的設備可能需要考慮降噪、便攜,專門聽歌的設備以後我都隻買高保真那一卦的。而現在的我,有空的時候,會坐在客廳聽用先鋒聽 CD;工作的時候,小小的書房裡也可以使用聲擎分體音箱獲得沉浸式的聽歌氛圍。
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感覺…真挺不錯的。
添置了聲擎 HD3 的書桌
感謝大家陪我啰啰嗦嗦看到了最後,再次感謝少數派讓我有機會以視頻的方式分享自己聽音樂的一些小習慣。視頻介紹的不算太深入,歡迎在評論區一起交流,也希望你也從此更喜歡音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