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23:42:56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1

前言

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李白“笑話”杜甫,說其“太瘦生”,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源自于李白寫給杜甫的一首詩,題目為《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别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瘦生,是什麼意思?歐陽修有解釋。

至于李白是不是笑話杜甫,又因何而笑話杜甫,後來的詩評家也多有論述,我們看看誰講得更有道理。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2

一、太瘦生,是一句大白話

北宋詩人歐陽修在其《六一詩話》中這樣解釋太瘦生:

李白《戲杜甫》雲:“借問别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為語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類是也。

太瘦生,就是“太瘦”的意思。生,是一個語氣助詞,歐陽修還舉例說,類似于“作麽生”、“何似生”等民間得大白話。

這種大白話在宋朝釋普濟《五燈會元》中比比皆是:

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論成有一鬼叱曰:“争柰我何!”意作麼生?”  師以手斫額曰:“何似生?”曰:“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觜,曰:“谷呱呱。”又且如何?”

李白用白話入詩,有點像開玩笑:小杜您怎麼搞得這麼瘦呀,應該是以前作詩太辛苦了吧。

這首詩的題目是《戲贈杜甫》,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長者,李白跟自己的這位“小”兄弟開開玩笑并不過分。

不過,李白為何說開這個玩笑呢?所謂的杜甫作詩苦,是不是話中有話呢?

我們看看後人是怎麼分析的。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3

二、李白與杜甫相互譏嘲?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六中,關于李白和杜甫作詩風格的不同,寫過這樣一段話:

李太白一鬥百篇,援筆立成。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苟。二公蓋亦互相譏嘲,太白贈子美雲:“借問因何太瘦生,隻為從前作詩苦。”苦之一辭,譏其困雕镌也。子美寄太白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細之一字,譏其欠缜密也。《鶴林玉露》

羅大經大概意思是,李白作詩,可以用一個“快”字來形容:一鬥百篇,援筆立成。

杜甫作詩,則慢工出細活:改罷長吟,一字不苟。

于是李白和杜甫相互之間贈詩,就對方作詩的風格互相開玩笑(譏嘲)。杜甫作詩要和李白“重與細論文”,說李白作詩太粗線條,雖然潇灑,卻失之“缜密”。李白說杜甫太廋生、作詩苦,是說杜甫作詩他過于“雕镌”,把自己搞得太累。

杜甫作詩,一字不苟,改罷長吟。 長吟是為了發現音韻上的缺點,一字不苟,即一個字也不肯放過,這個字可能是意義上不合适,也有可能在聽覺上(音韻)不合适。

因為杜甫太追求完美,所以李白說他作詩苦。

更早一點的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李白說杜甫作詩苦,是“譏其太愁肝腎也”:

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杜集中言李白詩處甚多,如“李白一鬥詩百篇”,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之句,似譏其太俊快。李白論杜甫,則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為問因何太瘦生,隻為從來作詩苦。”似譏其太愁肝腎也。

​杜牧也說:“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這種愁苦似乎是指詩文中的情感表達,不過,也有不同的認識。

我們看看下面孟棨的說法。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4

三、格律之争?

羅大經說李白認為杜甫“困雕镌”,葛立方認為李白說杜甫“太愁肝腎也”,這兩種是不同的認識,前者說杜甫作詩太雕琢,後者說杜甫詩歌中的情感太愁苦。

唐朝孟棨則有另一種闡釋,他在《 本事詩· 高逸 》中這樣說:

(李白)其論詩雲:“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将複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于聲調俳優哉。”故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

孟棨說李白批評初唐人作詩,有兩個毛病。首先,延續了梁朝和陳朝以來“豔薄”的毛病,這是指内容上的缺陷。

其次,還有齊梁永明體詩人沈約(沈休文)等人,注重聲律的毛病。如今恢複古人之風,非我李白莫屬了。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5

孟棨接着說,所以陳子昂和李白的詩集中,格律詩非常少。李白曾經說,作詩如果有寄托、含蓄、意蘊深遠微,五言詩不如四言,七言更不如五言了。何況還拘泥于格律要求呢?

大家知道,從齊梁開始,格律詩誕生,一直到初唐體制健全。唐高宗時期,格律詩還被納入了科舉考試中,所以詩人作詩必然要學會作格律詩。

而七言詩也在唐朝伴随着格律詩的健全走向了頂峰,其中杜甫的貢獻不可磨滅。

李白和陳子昂舉起複古的大旗,作了很多優秀的古體詩(非格律詩),因此李白對于杜甫在格律詩上過于執着提出了一點異議,所以笑話杜甫“作詩苦”。

杜甫評價李白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說杜甫太瘦生)6

結束語

韓愈曾有詩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對于中唐人對于李白和杜甫的争議,韓愈嗤之以鼻,還寫到: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李白和杜甫是唐詩中的兩座豐碑,二人惺惺相惜,相互尊重。李白寫《戲贈杜甫》時大于在公元746年 ,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相遇。

當時的李白已經名滿天下,而杜甫不僅當時默默無聞,即使去世以後也名聲不顯。 李白給杜甫寫詩, 是大哥對于小弟的善意調侃。

作者未必是,讀者未必不是,後人對于二人詩歌往來的解讀,就見仁見智吧。

@老街味道

随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到底誰的好?

西湖歌舞幾時休,作詩易收複中原太難,詩人冤枉了南宋皇帝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