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浙江甯波烏托邦書店主理人 小童
前幾天,嘉興海鹽的烏托邦書店在甯波重新開業。我這家書店“活”到第6個年頭,6年間,書店曾關門兩次。
第一次關門,2020年2月25日,我在書店的微信公衆号上發出通告:“我們實在無力前行,選擇結業。”門店預計經營至5月1日,店裡現有庫存新書以“盲盒”形式出售,每個盲盒定價為99元,内含價值大約150元的書籍。結業聲明發出當晚,收獲1萬多閱讀量,盲盒在網上賣了1000多份,當天收入10多萬元。後經媒體發酵,書店要結業的事持續受到關注,盲盒越賣越多。最終,2020年4月1日,烏托邦書店“複活”,恢複正常運營。
第二次關門,在2020年12月底。這次我把書店搬到了甯波。正好那邊有個朋友,有一家書店,店面、書架、水吧都是現成的,讓我過去運營,每年給他一定的設備使用費用。不過,“烏托邦”這個名字不能用。這次開業,我從朋友的店裡搬了出來,重新挂上“烏托邦”招牌,書店再次重生。
在甯波重新開業的烏托邦書店。
有的人開書店是為了情懷,但我主要想掙錢。書店是難做的生意,是不劃算的買賣,在當下,這幾乎成為共識。反複關門又開業,我一度被折騰得心力交瘁,也埋怨過大環境不好。不過,幾年波折之後,我收獲了一些書店“生意經”。
我當年“入坑”,純屬沖動,與書店有關的經驗為“零”,沒做過任何市場調查,甚至沒逛過書店。之前,我做過建材、教育培訓、咖啡館。書店的前身就是咖啡館。賣咖啡要招聘店員,要購買新鮮的咖啡豆、牛奶等,一年虧損十幾萬元;而書店,不用請員工,不做飲料,在電商平台上買幾百本不好賣的書,每本5元,大家找朋友過來一起坐着聊聊天,生意就成了。我猜想,如此開店,每年最多虧損5萬元。
2016年,為了止損,“烏托邦”書店開業,開在海鹽的古城路路口,2018年搬到绮園商業街。獨立書店都要講究點調性,我學着别人的樣子,選書偏愛社科類和小衆的文學類書籍,不賣暢銷書,周邊多是學校,我也不賣教輔。有一段時間,書店門庭若市,但來來往往的人中,有小朋友喧鬧着打牌,有人外放音樂,還有人把書店當做圖書館,随便翻看。我當時做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書店實行門票制,15元一張,在書店消費可以抵扣。要是現在聽說别人開了家書店,進店收門票,我會覺得實在莫名其妙。
自那以後,來書店的人少了大半。一天下來,銷售額“挂零”是常事,每年都在虧錢。我并非墨守成規的人,屢次嘗試自救。翻修鋪面,更換書架,大量購置新書,或者舉辦一些活動,我發起過衆籌觀影系列活動、西西電影工坊系列活動、烏托邦民謠系列活動等,也有讀者跨越幾百公裡參加。但無論怎麼掙紮,都不掙錢。
有喜歡書的人,看我們不容易,差不多每年來一次,每次買兩本書;還有人從來不買書,純粹給錢支持。不過沒法長久。到了2020年初,的确支撐不下去,工資發不出來,房租和水電交不了,隻想把書賣掉,把欠别人的錢還了,趕緊關門。網上盲盒能賣得這麼好,太出乎意料。我簡單算了筆賬,平均下來,盲盒售價比進價高不了多少,店裡4個人每天打包12個小時以上,忙了1個多月,大概賺了3萬元,也就是個人工費。
我曾經非常抗拒在網上賣書,并一度認為,電商平台和實體店相互對立。之前和連鎖書店、出版社等合作,按照7折的價格進貨,我為了保證利潤空間,隻能按照标簽原價出售。但各大電商平台上,賣到讀者手裡的書籍很多隻有5折,還經常搞滿減活動。電商平台擠占市場,價格處于劣勢,實體店的書自然賣不動。另外,因為賣得少,每個月銷售額隻有3000元左右,快遞費都談不下來。如果單本包郵,書店根本沒有利潤;如果讀者承擔快遞費,書籍到手價格又太高。
2020年初,庫存圖書以盲盒形式銷售。
盲盒賣完之後,我想法變了,決定再試一次,全面擁抱線上銷售渠道,看書店能不能“活”過來。通過網絡吸引的粉絲,不少沉澱成穩定客戶,線上渠道開辟出來,起碼快遞費能再商量。為了跟其他網店競争,我不得不尋找新的進貨渠道,把書的銷售價格降下來。我放棄合作了幾年的出版社,到全國各地找經銷商談,把進貨的價格壓到3折,這樣一來,我賣4折就有30%的利潤。後來證明,改變進貨方式極其關鍵,書的價格對銷量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海鹽開店的最後幾個月,書籍全場5折,每天能賣出去30多本書,月銷售額起碼3萬元。
把店搬到甯波,又是一次冒險。海鹽是一個小縣城,人口數量在50萬左右,我的店開在繁華的商業區,人流量依然有限。既然有機會搬到更大的城市,何樂而不為呢?搬到甯波後,改變更大了。比如,店裡現在也賣通俗讀物,餘華的《活着》,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隻要有貨,每天都能賣出去。傳統零售業業态大概原本如此,通俗讀物就像夏天的冰可樂,普及度高,但凡進書店的人,80%都知道,自然賣得好。
我們現在的店面開在商場裡面,出于豐富業态的需求,商場降低了書店租金,每年大概10萬元,跟在海鹽的時候差不多。電費比在海鹽的時候還省,每月大概600元,中央空調是商場的,耗電的隻剩下電燈。而銷售額每月能超過5萬元,比在海鹽生意最好的時候還要多出一倍。線上購書的訂單更是沒停過。
這幾天我剛把倉庫裡将近30噸書整理好,把書一本本擺上書架的時候,我反思了很多之前的事。書店生意不好,我一度以為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沒有書店成長的土壤,後來才發現,自己踩了很多坑,比如,荒唐實行“門票制”,花過多精力在店鋪裝修上,進貨渠道過于局限,商品價格賣得太高,等。我現在覺得,即便不講情懷,把開書店作為一門掙錢的生意做,也許同樣可行。
整理:上觀新聞記者 鞏持平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圖片編輯:笪曦
本文圖片來源解放日報社 題圖為開在嘉興海鹽時的烏托邦書店。
來源:作者:鞏持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