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樣的時間

什麼樣的時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0:19:50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

六、華夏的時間認知簡史

簡史就是簡單的曆史,說起曆史,一般都是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什麼事情。某年某月某日是時間,用時間來記錄某事物的演化過程,這就是該事物的曆史。可是時間的曆史怎麼寫呢?時間有演化過程嗎?問題是時間是什麼我們都還沒搞懂,又如何給時間寫曆史呢?所謂時間簡史隻能是時間認知的曆史。

牛頓說時間是運動的度量,隻是說對了一半,先是用天體的運動來度量時間,然後再用時間來度量運動。用天體運動來度量時間的過程是霍金時間簡史的斷代處。華夏的時間認知曆史正好能補上斷代的霍金時間簡史。

1、什麼是時間?

時間是白天黑夜嗎?不是。

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來了,有太陽光的照耀,給我們帶來了光明,我們能看清周圍的東西,這就是白天;傍晚太陽從西邊落山了,沒有太陽光的照耀,四周黑暗下來,這就是黑夜。然後又是白天黑夜不斷的循環。

白天黑夜是我們地球上的現象,我們把有太陽光的期間叫白天,沒有太陽光的期間叫黑夜。白天黑夜是時間嗎?如果白天黑夜是時間,那麼當沒有白天黑夜了,時間還在嗎?我們現在知道白天黑夜是因為地球自轉導緻的,地球自轉,朝向太陽的那面就是白天,背對着太陽的那面就是黑夜,可以想象,太陽上就沒有白天黑夜,顯然不能說太陽上沒有時間。

所以不能說時間是白天黑夜,白天黑夜隻是地球上一個變化的現象,我們用白天黑夜這個變化的現象來度量時間。

時間是昨天今天明天嗎?也不是。

昨天是剛過去的那個白天黑夜,今天是當前的這個白天黑夜,明天是即将到來的那個白天黑夜,既然時間不是白天黑夜,時間也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時間是春夏秋冬嗎?也不是。

春天是春暖花開這段白天黑夜的總稱,夏天是烈日炎炎這段白天黑夜的總稱,秋天是秋風蕭瑟這段白天黑夜的總稱,冬天是天寒地凍這段白天黑夜的總稱,然後春夏秋冬也像白天黑夜一樣的不斷循環。

既然時間不是白天黑夜,那麼時間也不是春夏秋冬。

那時間是什麼呢?

1.1時間是高深的哲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論語》

孔子在河邊說:時間象這逝去的流水嗎?晝夜不停。時光如流水,一去不複返。時間是什麼?孔子沒有答案,隻是用河裡的水流來比喻時間。

哲學家也不能确定什麼是時間,也是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的感歎時間,比如時光荏苒、光陰似箭、白駒過隙、日月如梭、轉瞬即逝、鬥轉星移、似水流年、一寸光陰一寸金、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等。

1.2、時間是高深的科學

大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都研究時間,牛頓用時間來度量運動,因為描述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都需要時間,比如速度是單位時間内物體的位置的變化量,加速度是單位時間内物體的速度的變化量。

伏羲也用時間來度量太陽的運動,根據太陽直射點的在冬至和夏至之間的距離,計算每天正午太陽移動的距離,并稱為太陽每天的南北遊。

從伏羲到牛頓,大家對時間的認知都是一樣的,時間是公平的,時間的流逝速度對大家都是一樣的。

但是愛因斯坦颠覆了大家的認知,時間的同時性是相對的,簡單的說就是你認為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在和你不是一樣速度運動的人看來,不是同時發生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們一直認為,雖然我們遠隔天涯,但是我們能看到同一個月亮,但事實上,就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其實我們很難看到同一個月亮,因為同時性對天涯兩端的你我是不一樣的。

現代科學其實也不知道是時間是什麼?時間有起始點嗎?時間有終點嗎?科學也沒有答案。

1.3、時間的定義

時間不是白天黑夜,時間也不是春夏秋冬,還能給時間下個定義嗎?雖然不知道什麼是時間,但是可以給個定義,該定義包括所有的時間,在任何場景下都适用,比如沒有白天黑夜的情況下也能正确的時間定義。

時間是過去現在将來

基于時間給人的感覺是不停流動的,變化的現象隻是和時間同步而已,不能代表時間,過去現在将來這種和現象無關的定義能完整的描述時間,即使現象消失了,這個定義依然适用。

過去是現在以前,将來是現在以後,但現在是什麼?

“現在”也是個高深複雜的哲學問題。哲學家們認為,當你說“現在”的時候,那個“現在”已經變成了過去,将來的一部分又變成了“現在”,“現在”就是不停的把自己變成過去,同時把将來的一部分變成“現在”,過去在不停的增加,将來在不停的減少,“現在”在不停的變換。

時間全面的定義:

時間是過去現在和将來,過去是已經流逝的時間,将來是還未到來的時間,“現在”是過去和将來的分隔線,“現在”不停地向将來移動,把自己變成過去,同時把一部分将來變成“現在”,過去在不停增加,将來在不停減少。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

時間的定義

生活中的時間概念可以寬泛一些,“現在”跨越過去和将來的分界線,是一部分過去和一部分将來,公式化表示:

現在=X過去 Y将來

這個時間的定義還有個強大的地方,完美的規避了時間的起源和終點的問題,如果時間有起源,時間的起源也是時間的過去,如果時間有終點,時間的終點也是時間的将來。除非到了時間的終點,時間的定義需要改成過去和現在,但現在還沒有到時間的終點,所以過去現在将來這個定義依然有效。在沒有白天黑夜的地方,比如太陽上,這個定義依然有效,依然能正确的表述時間。

但這樣的時間定義,也隻是完整的描述了時間,并不是時間的本質,時間有沒有起源?如何起源的?時間有沒有終點?又是如何結束的?都回答不了,所以也沒法寫出時間的曆史,隻能寫時間被人認知的曆史。

2、一個漢字“時”一部時間史

世界上所有古文明中,隻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為什麼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我們的漢字是表意的,要麼象形,要麼會意,要麼指事等,看見漢字,就大概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古人的思想能很好的傳承下來,這樣文明才得以延續。

另外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字形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剛好能反映古人對該漢字表達的概念的認識過程和完善過程,往往一個漢字的演變過程就是一部微型的曆史,我們的曆史除了《史記》這樣專門的曆史著作外,還有漢字自身的演變史。漢字時間的時的演變過程,正好反應了我們古人對時間的認知過程,也正好填補霍金的《時間簡史》中牛頓以前對時間的認知曆史。

對于時間這個抽象複雜的概念,人類從發現時間到最後準确地表達時間,一定是一個非常漫長和困難的過程,即便到了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都還在思考時間的本質問題,也許時間是人類曆史上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和宇宙如何起源如何結束一樣的難題。

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用智慧來解決這個千古難題的。

漢字時從甲骨文開始,經過金文,再到隸書,字形變化很大,但卻反應了古人對時間認知的進步過程。

2.1、時的甲骨文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3

時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現存的最早文字,我們從時的甲骨文開始。時的甲骨文是上下結構,上面是止,腳趾,下面是日,大意是太陽的腳步。這是對時間的初步認識,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直觀觀察 ,立杆見影。太陽出來後,太陽沒照到的地方就會有陰影,比如立一個杆,馬上就能看到杆的影子。由于太陽一直在動,太陽東升西落,杆的影子也跟着動,杆影從西到東。我們古人就發明了這個漢字來表達這個現象,把移動的太陽影子想象成太陽的腳印,用腳趾和日兩個字合起來表達太陽的運動。太陽的移動就是時間的流逝。

這是最原始的時間概念,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初步認識了時間,而且用文字來表達了抽象複雜的時間概念。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4

日晷

後來我們祖先還根據立杆測影,發明了專門的天文儀器日晷來測量時間。日晷是由一個圓形的晷面,和垂直于晷面的晷針組成,太陽出來後,晷面上就産生了晷針的影子,于是在圓形的晷面上做上标記,并給這些标記命名,早上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影子的區域叫辰,中午太陽在天中的時候,影子所在的區域叫午,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影子的區域叫申。這對應了一天中三個關鍵的時辰。

這樣時間就被細化了,由于日晷隻能測白天太陽的影子,也就是白天的那幾個時辰。所以一天之内十二個時辰應該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最後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

2.2、時的金文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5

時的金文

時的金文比甲骨文複雜了一些,增加了一個寸字,由“日”、“止”和“寸”三部分組成。結構上也由上下結構變成了左右結構,右邊是上下結構,左邊是日,右上是腳趾,右下是寸。

為什麼要在原來的時字裡面增加一個寸呢?因為對時間的認知大大的前進了一步,可以量化的測量太陽腳步走過的距離了,如何量化測量的呢?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6

伏羲一畫開天

伏羲日中立杆測影,發現每天中午日影都在一條線上,于是一畫開天發現天道天時和“一”,天道是太陽在天空中的回歸運動,天時是天道的數,一年365天,每一天都對應了一定長度的正午日影線,這些長度值都刻在正午日影線這一畫上,這一畫是天道之數天時的數軸。

《周髀算經》記載,立八尺高的杆,在周朝,夏至那天正午日影的長度是一尺六寸,冬至那天是一丈三尺五寸,春分是七尺五寸五分,秋分也是七尺五寸五分。其他二十四節氣也有對應的長度,當然以理類推,每天都有對應的影子長度,最重要的是發現了日複一日的日子有個周期365.25天,這樣所有的日子都可以用影子的長度來表示了。

所以就調整了時間的時字,在原來的時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寸”,表示時是太陽的腳步走過的距離。

2.3、時的隸書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7

時的隸書

我們的祖先持續對時間的進行探索,時字進一步演化,把金文時右上角的“止”改成了“土”,就變成了隸書中的時,為什麼有這樣變化呢?“止”是太陽的腳步,“土”和太陽有什麼關系呢?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8

圭表

伏羲日中立杆測影一畫開天,發現正午時分日影的特殊性,為了專門研究正午的日影,後來我們祖先發明了另外一個天文儀器:圭表。圭表是由垂直于地面的表杆和在南北方向上平行于地面的圭組成,這個圭表的圭,是一條帶有每天正午影長刻度的一橫畫,是天道之數天時的數軸,所以這個圭是個象形字,是天時這個數軸的兩個片段,就像兩個重疊的土字。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9

圭表示意圖

上圖是圭表的示意圖,圭表的圭的确是抽象的天時數軸。用圭的一半這個“土”字代替了金文時字右上角的“止”,那麼時的含義就進一步演化成太陽的腳步在圭表上走過的距離。

圭表的圭能做這種解釋嗎?可以。圭的發音和軌道的軌近似,圭的含義會不會也和軌一樣呢?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0

街道的街字證明了這個想法。街的外面行走的行,中間一個圭,《說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從行,圭聲。”意思是四通八達的路,街是形聲字,其中的圭是聲。其實圭不僅表示聲音,還表意,街的意思是行走的通道或者說軌道,其中的圭是軌道。

圭表的圭就是太陽運動的軌道,太陽雖然在天上運動,但是太陽的軌道投影在圭表上,這是合乎邏輯的。時的隸書是用圭的一半“土”來代表太陽的軌道,意思是太陽在太陽的軌道上走過的距離。

時間的時演化到隸書,基本上就定型了,一直到近代。雖然在這之後,我們的祖先還在繼續探索時間,不斷提高天時的精度。《周髀算經》計算一年的天數是365.25天,元朝郭守敬測算的一年是365.2425。但本質上是沒有繼續突破,都是以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來度量時間,都是天時。

2.4 時乃天道

惟德動天,無遠勿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尚書·大禹谟》

《尚書》中有一句話:“時乃天道”,闡明了天時的本質,天時的本質,就是天道,時字的構造就是用天道來構造的,用太陽的運動代表的天道來定義了時間。《尚書》中的這句話“時乃天道”和時字的構造方法相互論證了中國古人對時間的認知過程,是時間的早期曆史。

2.5、時的偉大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1

時的甲骨文,用太陽影子的腳步來表達抽象的時間,是用空間的方位表達時間,時的金文和隸書是用太陽影子的長度來表達抽象的時間,是用量化的空間距離表達抽象時間概念,這些都是我們祖先偉大智慧的結晶。現代科學中的光年,用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來度量行星間的距離,是用時間概念來表達空間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字和光年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來度量的時間,叫天時,天時表明了時間、空間和運動的關系,亞裡士多德和牛頓都認為時間是空間中運動的度量,其實是欠妥的,我們認識時間,是從太陽在空間中的運動來認識的,先是用空間中的運動來度量時間,時間概念成熟以後,有了專門的時鐘,再用時間來度量運動。

漢字時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隸書,這個演變過程,代表了數千年對時間的認知曆史,是霍金的《時間簡史》中斷代的那部分時間認知曆史,這是很關鍵的一段認知曆史,也是非常漫長的一段曆史。

日晷和圭表都是度量時間的儀器,是時鐘,時鐘和時間是兩個概念,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把時間變慢表述為鐘慢效應,其實這也是欠妥的,時間是時間,時鐘是時鐘,不應該混淆,有必要探究一下什麼是時鐘。

3、時間和時鐘

愛因斯坦從同時的相對性出發,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認為時間的流逝是變化的,速度和引力都能改變時間的流逝速度,分别被稱為“動鐘變慢”和“引力鐘慢”

狹義相對論中的“動鐘變慢”:在某一參考系内,高速運動的時鐘(物體),它的時間會變慢。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鐘慢”:兩隻一模一樣的鐘,一隻擺放在引力較強地方,另一隻擺放在引力較弱的地方,會發現在引力較強處的鐘,走的要比另一個慢(換句話說就是,低處時間流逝的要比高處慢)。

總結一下:速度越快,時鐘越慢,所以時間越慢;引力越大,時鐘越慢,所以時間越慢。

這裡明顯有問題,時間和時鐘混淆了,正如所有溫度計都不是在測量溫度一樣,所有時鐘都不是在測量時間。

什麼是時鐘呢?

科學上沒有嚴格的時鐘定義,就像沒有嚴格的時間定義一樣,因為大家都知道時鐘,機械表是時鐘,電子表也是時鐘,所有能計時的都是時鐘。

現在給時鐘下個準确的定義:

時鐘是周期現象的周期計數器。

根據時鐘的定義,就可以給我們認為的時間近似的下個定義了:時間是時鐘這個周期計數器記錄的周期數。時鐘的周期數被認為是時間,但它隻是周期數,以周期數來度量時間,它不是時間。

這也是時間和時鐘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時間和時鐘無關,但時鐘和時間有關,但時鐘不是時間。

用各種時鐘來驗證一下這個時鐘的定義,看是否準确。

3.1、日晷

日晷是最原始的時鐘,日晷的周期現象是:每天早上日晷晷針的影子在西側,每天中午的影子在中間午時方位,傍晚的影子在東側。日晷除了測一天内的時辰,還可以測量天數。日晷晷針的影子會反複經過午時方位。兩次經過午時方位的時間段就是一日,經過午時方位的次數,就是天數。

日晷是晷針的影子經過午時方位次數的計數器。

3.2、圭表

圭表也是古代的時鐘,圭表的周期現象是:在正午時分,表影長度變化由長到短,又由短到長。表影最長那天,到下次表影最長那天之間的天數,就是一年。表影最長的次數,就是年數。

圭表是表影最長日子次數的計數器。

3.3、機械表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2

機械表

機械表是近代的時鐘,機械表的周期現象是時針分針秒針都轉圈,時針轉兩圈是一天,分針轉一圈是一個小時,秒針轉一圈是一分鐘。

機械表是時針分針秒針轉圈次數的計數器。

5.4、铯原子鐘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3

原子鐘

铯原子鐘的周期現象是铯原子的外圍電子躍遷的電磁波,用一個示波器來顯示,就是一個正弦函數圖像,兩個波峰的時間間隔是固定的時間長度,铯原子鐘的精度非常高,2000萬年誤差1秒。

铯原子鐘是铯原子的外圍電子躍遷對應的電磁波的波峰次數計數器。

綜合上面四類時鐘,它們的共性就是通過測量某種周期性現象的周期數來計時,但本質上不是測量時間。

愛因斯坦相對論中關于時間的變化,是不能用時鐘來測量的,因為速度和引力改變了時間的流逝速度,同時還需要改變時鐘的計時機制,才會出現時鐘讀數的變化和時間的變化一緻,這是不可思議的。

曾經也跟朋友讨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為速度和引力導緻時間膨脹,時間縮短了,時鐘的讀數自然變少了,不是改變了時鐘的計時機制。

這也合理,但是時間膨脹導緻鐘慢這種說法還是值得商榷,因為我們平常說的某個時鐘變慢了,一定是說那個時鐘的計時機制和另外一個時鐘不一樣了,如果相對論沒有改變時鐘的計時機制,不應該說是時鐘變慢了,應該用另外更準确的表述。

另外我們一般說的慢,是在時間恒定情況下的慢,比如兩個人一起跑步一公裡,耗時越長,速度越慢,或者兩個一起跑十分鐘,跑的路程越短,速度越慢。如果時間自己不是恒定的了,還用慢這個概念,顯然不合适。用時間膨脹來描述這個現象是對的,但不能用快慢來解釋時間膨脹。

時鐘進化到原子鐘,計時機制已經和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沒有關系了,這是計時機制的一大突破,按照時鐘計時機制來劃分時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時代。

4、真正的大時代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按社會形态來劃分的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這是按關鍵生産力來劃分的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是按通訊方式來劃分的時代。

這些時代劃分方法,其實都是小時代,真正的大時代是按計時方式劃分時代,按計時方式來劃分時代,人類發展到今天,一共三個時代:鴻蒙時代、天時時代、地時時代,第三個時代地時時代才剛剛開始。

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是時間)14

三個時代

4.1、鴻蒙時代

甲骨文“時”依據太陽影子的方位來确定時間,這是最原始的計時方式,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個時代是鴻蒙時代。

4.2、天時時代

伏羲一畫開天,發現天道天時,用正午日影長度來量化時間,對應金文“時”字,太陽的腳步走過的距離,這個時代依靠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來計時,是天時時代,天時時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4.3、地時時代

時間的曆史進入二十世紀,出現了原子鐘,依靠原子外圍電子躍遷的電磁波的頻率來計時,不依靠天體的運動來度量時間,與天時時代對應,這個時代叫做地時時代。地時時代中,天時依然有效,因為我們日常的生活依據天時就夠了。

地時時代誕生了網絡虛拟世界,數字孿生、元宇宙等虛拟技術,在将來某一天可能會在網絡虛拟世界中鏡像我們的現實世界,而我們也有可能在虛拟世界中獲得永生。

計時方式是一種被忽視了的生産力,天時是農耕文明最重要的非物質生産力,因為中華文明有發達的天時生産力,所以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中,華夏文明都領先于其它文明,隻是在天時文明的末期,地時文明的初期,華夏文明落後了。

有幸的是,依靠華夏人的智慧和勤勞,華夏文明在地時時代的初期,就在當下,我們又追了上來,并有超越之勢。

華夏人在天時時代,創造了易經、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這樣發達的文化哲學,地時時代的網絡世界,也需要相應的文化哲學,誰來執地時時代文化哲學之牛耳?

華夏人應當當仁不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