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3月,有位和“北漂“一樣居無定所的莫漂青年終于買房了。
當時,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诃夫已經三十二歲。
他成名後,積攢了足夠财力,完成了一件為家庭做貢獻的大事:花費一萬三千盧布購得一處房産。之後,下大力氣整修和新建房屋,耕種土地,将梅裡霍沃打造成一座像樣的莊園。
“莊園正好在卡希爾斯基大道上。任何路過的知識分子都認為有需要和有必要來拜訪我一下。”
“通往梅裡霍沃的道路沒有溝也沒有陡坡,一切都平坦,幽靜,充滿上帝的恩典。路邊有一條河,河水很深。”
“我一連三天待在莊園裡。印象不錯。從車站到莊園的路始終掩映在森林裡……莊園自身也很漂亮。”
“如您所知,我現居鄉間,在自己的莊園……我像從前一樣沒有成家,也不富裕……父母住在我這裡。他們見老,但身體還行。妹妹夏季住在這裡,操持莊園,冬季在莫斯科教書。幾位兄弟各有工作。我的莊園不大,也不漂亮,房子很小,就像女地主科羅勃奇卡(果戈理《死魂靈》中的人物)的房子,可是生活很安靜,夏季十分舒适。”
契诃夫對這處梅裡霍沃莊園相當滿意,處處流露出自豪感。
它位于距離莫斯科大概90公裡的契诃夫市附近,地處偏僻。但契诃夫為人慷慨,熱情好客,總有不少好友紛至沓來。
他與父母親人在這裡斷斷續續住了七年。
房子的前廳很小。有用彩色玻璃制成的窗戶,一個衣櫃,牆上的衣帽架和木框鏡子。
“契诃夫走出來,步履緩慢,并伴有兩隻滑稽的臘腸犬。他已經三十多歲了,身材高大,體格勻稱。前額寬大,長發随着手指向後自然擺動。他很明顯正在揣測自己正在與誰打交道,同時,他也感覺到自己正在被人打量。”
契诃夫,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20世紀世界現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與法國莫泊桑和美國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他展現的文字魅力完全能代表短篇小說的巅峰,成為永恒的尊崇和标杆,深受世人喜愛。
還有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以被冠以“XX契诃夫”為榮。比如雷蒙德•卡佛被稱為“美國的契诃夫”,威廉特•雷弗被稱為“愛爾蘭的契诃夫”等等。
短篇小說作家愛麗絲•門羅看了契诃夫的作品後,遂棄長從短。後來被贊譽為“加拿大的契诃夫”,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那個在花了一戈比買來的信封上寫着“鄉下爺爺收”的小學徒凡卡,命運悲凄。他吃不飽,經常被打罵。“老闆娘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
可憐無依的鄉下男孩形象,正是出自契诃夫筆下。
1892年,是契诃夫一生的關鍵時期。
他有房了,安穩的新家激發了創作靈感。
期間,他寫出42部作品。包括戲劇《萬尼亞舅舅》和《海鷗》,小說《第六病室》《洛特希爾德的小提琴》《帶閣樓的房子》《我的人生》《裝在套子裡的人》等等。
作品不論從形式上還是内容上,似乎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正對紅門的這條路叫丁香小巷,路兩側種了一排丁香花。春暖花開,這裡綠樹成蔭,花朵錦簇,香氣襲人。
路的前方盡頭有俄羅斯境内的第一座契诃夫紀念碑。
契诃夫1860年出生于俄羅斯的南方濱海城市塔甘羅格。童年和中學時,他常常得幫助父親一直守着不景氣的雜貨店。
後來雜貨店倒閉破産,他一個人留在老家,靠變賣不值錢的家當繼續完成學業。1879年他考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開始四處行醫。包括來到梅裡霍沃生活之後。
下面這間白色的小房子就是“診所展覽館”。
當時,俄羅斯爆發了霍亂,契诃夫免費為當地鄉人治病。
診所雖小,也分三個區,有等候區、問診區和手術室。
“在醫生的候診室(主要是更衣室)裡,有張桌子,3-4個椅子或凳子,一個塗漆或抛光的木制沙發或床用于檢查病人,桌子和櫃子用于存放器械,盆,湯匙,馬克杯,罐子或敷料盒。”
讀到這裡,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店員、醫生、莊園主、作家。
沒想到吧,契诃夫居然是這樣的斜杠青年!
性格溫柔又堅毅,情商高,一手好文章,關鍵人家還從小帥到老。
出于健康原因,契诃夫1899年賣掉了莊園,搬到了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的雅爾塔居住。
莊園幾經轉手,日漸凋敝。
後來,在唯一殘存的小木屋基礎上建立了梅裡霍沃契诃夫國家文學和紀念博物館保護區。
目前博物館重現了他工作和家人生活的房間的原貌,永久性地展出共計30000件物品。不僅有契诃夫的手稿和用過的東西,還有例如大畫家伊戈爾•列維坦和瓦西裡•波列諾夫的畫作,以及19世紀農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故居的重中之重是契诃夫的工作室。
“房間寬敞明亮,寬大的窗戶幾乎覆蓋了整個牆壁。書桌上鋪着綠色的絨布,連椅子上的座墊都是悅目的綠色。頂天立地的書櫃,優雅的土耳其長沙發,牆壁上那些精挑細選的照片和繪畫,裹挾着過去光輝的歲月和榮光撲面而來。”
如同曆久彌新的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