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界專家們按照貢獻大小,對古代的名人做了一個排序,其中東漢醫聖張仲景也位列其中,因此也吸引了人對張仲景的關注。不過令人感到疑惑的,張仲景是偉大的醫學家,但是他的後人在曆史上卻都默默無名,甚至有人懷疑他有沒有後人……究竟張仲景是後人怎麼樣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史料記載,張仲景祖籍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祖上三代都是郎中,雖然其父姓名不詳,但可知他曾在東漢朝廷擔任禦醫,後來因得罪了權貴被流放貶為庶民,因此可以确定張仲景的家族世代行醫。張仲景生活年代正是東漢末年,此時諸侯割據,天下大亂,再加上連年災害,導緻全國百姓都生活在水火之中。《漢書》記載,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中原地區多次爆發大規模的瘟疫和傳染病,數百萬人因病去世,以至于隻能用“十室九空”來形容。就拿張仲景家族來說,在不到10年的時間内,原本兩百多口人的大家族隻剩下了三十多口人,其中大部分死于瘟疫和傷寒病。這一切,都讓張仲景備受煎熬,于是他覺得克服瘟疫。
建安年間,張仲景獨自一人遊曆天下,研究古方,采集草藥,經過不斷嘗試和改進,最終他的藥方果然有效遏制了瘟疫的傳播,還在進一步的實踐中豐富了自己的理論和經驗,并對傷寒病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努力,張仲景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寫成煌煌著作《傷寒雜病論》,也是秦漢以來我國醫學發展的集大成之作,直到今天都依然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典籍。除此之外,張仲景的著作還有《辨傷寒》,《五藏論》和《評病藥方》等等,而這些也成就了他“醫聖”的頭銜,時至今日也依然被人們祭奠。
張仲景生活在亂世之中,追名逐利是時代的主旋律,但是張仲景卻始終堅持着自己的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全心投入醫學中為百姓解除痛苦。專家們表示,張仲景的精神也是其家族精神的體現,雖然張仲景的後人情況不詳,但是近年來曆史學家們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典籍中,也整理出了一份張仲景的家族族譜,比如第23代子孫張世春和第26代子孫張天佑都曾是隋朝的禦醫,第45代子孫張中山和第48代子孫張中冕也都是宋代的醫學家,然後一直在明清兩代,張仲景的子孫也基本都在行醫,時至今日也有子孫活躍在醫學界。
雖然張仲景子孫人丁興旺,而且大都繼承家族傳統從事醫學,但客觀的來說的确沒有很知名的,也就更别說能達到張仲景一般的成就了,因此令人感到惋惜。或許,人才是千年一遇的,像張仲景這樣的偉大醫學家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中也屈指可數,如華佗,孫思邈和李時珍等,另外在家鄉方面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上文中提到,張仲景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鄧州,是南陽市管轄範圍内的縣級市,因此很多人或許都沒聽過。一直以來,我國有“四大藥都”,“七大藥都”,“十大藥都”之說,即全國著名的中藥材交易市場。比如,最大的是安徽亳州,甚至是全球最大的藥材市場,因為亳州是神醫華佗的故鄉,自漢代以來就形成了中藥材交易市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所以也憑借着華佗的名号享譽全球;還有江西樟樹,因為漢代的道家煉丹而聞名,所以逐漸成為了著名的“藥都”;還有河南禹州,神醫扁鵲和藥王孫思邈都曾在此行醫采藥,也逐漸成為“中華藥城”。此外,還有河北安國,湖北蕲春,山東鄄城和廣西玉林等,都以“藥都”聞名,但唯獨張仲景故鄉河南鄧州榜上無名。
由此也說明了,在張仲景的故鄉人們對藥材不重視,或者說重視力度不夠,沒有很好的利用張仲景這塊金字招牌,否則也能成為一大“藥都”,再不濟也能成為曆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業,但實際上這幾方面都沒有做好,以至于“醫聖”的故鄉如今都鮮有人知。因此,仁人志士還仍需繼續努力,讓故鄉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資料:
《張仲景傳世名方》作者:鐘相根,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