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這個“明”字。從甲骨文來看,一邊是太陽出來了,一邊還有月亮,正所謂“日月同輝”,這就是天明的時候。
金文的右邊還是個月亮,左邊有所變化,像是個眼仁。有人認為不像個眼睛,像個窗戶。
但不管是眼睛還是窗戶,都有明亮的意思。小篆保持了右邊的月,左邊明顯為窗戶的形象。
到了隸書,又跟甲骨文一樣,左邊是日,右邊是月。楷書時日、月非常清楚了,至此定型為“明”。
我們看“明”字的發展過程,會發現左邊的日旁是不斷變化的,而右邊的月卻永遠沒有變化。
其實“明”字一直保留着兩套字體,一為日月同輝,一為透過窗戶照進來的月光。
“明”字随後再造的字,最常見的有兩個字:“萌”與“盟”。這兩個字都跟“明”字的聲音有關。它們原本都跟“明”的聲音相同,後來為了便于區别,就在語音上做了變化。
“明”加了草字頭(艹),就是草木萌芽的“萌”。“明”加了“皿”字底,就是歃血為盟、結盟的“盟”。
“盟”下面的“皿”字底,實際是血液的“血”的省略。“皿”是古人用來盛血以便祭祀的器物,一滴滴(、)的血流到皿中,就有了“血”字。
這兩個字都有各自的意義符号,能區别出所指的事物,但都用“明”字來表示讀音,也都有明白、明亮的含義,與日光、月光有關系。
我們先來說說“萌”字。草木的種子要發芽,在沒有萌芽之前,種子是在黑暗中的,一是因為在土裡埋着,本就是黑暗的,二是一顆顆種子外面都有一個硬殼把芽給包着,種子的生命也是在黑暗中等待喚醒的。
種子一旦生長條件滿足,它的嫩芽就會突破外殼、沖出土壤,從裡面的黑暗中嶄露出來見到光明,這就是萌芽的“萌”字。
所以,古人造字的時候,用這個“明”字來作讀音,這不僅僅是個讀音,它更暗含着深厚的含義一一生命的啟動。
某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一粒種子》把“萌”字的意義體現得非常生動:
一粒種子睡在泥土裡。他醒過來,覺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點兒渴,喝了一口水,覺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風輕輕地吹着,種子問蚯蚓:“外邊是什麼聲音?”蚯蚓說“那是春風。春風在叫我們到外邊去。”
種子說:“外邊什麼樣兒?也這麼黑嗎?”
“不,外邊亮得很。”蚯蚓一邊說,一邊往外鑽,“我來幫你松一松土,你好鑽出去。”種子聽了很高興,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種子聽見外邊很熱鬧,連忙說:“啊,我要趕快出去!”
種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個光明的世界!
再來看結盟的“盟”,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人在達成協議時,口中所說和心裡所想是否一緻,彼此并不知道,但會舉行一個儀式,這個儀式是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向神靈保證言行一緻。
其過程要殺雞,然後滴雞血到酒裡,舉行一個儀式,對着神靈,對着日月,說明你内心的想法,以保證你的誓言永恒不變,然後一飲而盡,這個過程叫盟誓。
中國文化中,關于“盟”字最典型的事件,為《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結義”一幕,其千古佳話源遠流長。
人們共飲雞血酒,寓意血脈相通,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最能說明這個“盟”字。
結伴而行、生死與共,喝了雞血酒以同血脈,在神靈面前表明決心,日月之下表明約定,天地可鑒。這就是結盟、盟誓的盟。
“盟”原本是有兩個讀音,結盟(méng)與盟(míng)誓。後來,整理讀音時,把它統一為“méng”音。
○〢關于作者:
本文整理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白雙法: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專家,1949年生,1968年應征入伍,1989年以上校軍銜退役。轉業後曆任山西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書記、院長辦公室主任兼掃盲研究所所長等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