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不滅,事死如生。”在我國古代,封建君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豪華陵墓,是登基後的頭等大事。
這些留存千年的豪華陵墓,以及陵墓内衣食住行俱全的陪葬品,為我國通過考古研究推演各朝各代的經濟文化習俗,提供了最關鍵的證據。
1998年,英國劍橋《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上,一位身高體胖、面色黑紅的中國考古學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的名字叫王恺,而之所以能夠被英國劍橋所收錄,是因為他前後耗費十餘年時間,在江蘇徐州發現了七座漢墓。
這七座漢墓中的最後一座——獅子山漢墓,被稱為西漢第一大墓,墓主是生性淫暴的第三代楚王劉戊。
為了找到獅子山漢墓的墓道,王恺先後三次、耗時七年,投入資金數十萬,終于從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者口中,聽到了一口離奇地窖的消息,才最終揭開了劉戊之墓。
艱難考古衆多周知,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是江蘇沛縣,而發掘出西漢第一大墓的考古學家王恺,也是江蘇沛縣人。
1963年,王恺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學專業,還獲得了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号。
大學畢業後,王恺被分配到我國首批一級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的河南洛陽博物館。
1970年,不到35歲的王恺被任命主持隋唐洛陽含嘉倉的考古發掘工作,最終發現的總遺址面積高達40多萬平方米、數百個糧窖,至今仍是我國已知最大的古代糧倉。
1977年,王恺從洛陽博物館調回老家江蘇,在徐州市主持有關西漢楚王的墓群發掘工作。
當時徐州唯一确定的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陵墓,當年漢高祖劉邦在豐沛起義後,同父異母的弟弟劉交就跟随劉邦打天下,是劉邦的得力助手。
漢王朝定鼎後,劉邦分封天下,封劉交為楚王,定都彭城,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徐州。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争虎鬥幾千秋”,彭城,也就是如今的徐州,東臨大海、西控中原,群山環繞、物産豐富,從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任命劉交入主彭城之前,劉邦曾經的心腹大将韓信才是此地的藩王,但奈何君臣二心,天性多疑的劉邦最終還是認人唯親,以确保劉氏家族的皇權穩定。
因此在漢代衆多的藩系中,劉交一支的地位十分重要。
經濟發達、百姓安居、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觑的楚藩,是劉氏皇權最重要的封國之一,劉交去世後,西漢楚藩王族延續了十二代,而其他十一位楚王的漢墓,卻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無人知曉他們葬在何處。
王恺回到徐州後,便将所有目光都鎖定在了發掘漢墓上,他手持洛陽鏟,帶領考古隊員們走遍了徐州城有可能存在漢墓的地區,徐州城外所有或大或小的山頭,幾乎都有過王恺的足迹。
在當時考古技術不發達、勘測能力有限的艱苦條件下,發現新的古代遺址,隻能靠考古學家大量的外出作業、靠地毯式的搜索來發掘。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90年,王恺和考古隊員們一共找到了六座漢墓,對研究西漢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
然而,在陸陸續續發掘出這些珍貴的漢墓遺址時,最讓王恺挂心、也是挫敗最深的,卻是出土于1984年的獅子山彩繪。
徐州市東郊四公裡處,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因為狀若雄獅,被當地人稱為獅子山。
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腳下一座磚瓦廠的民工在挖土時,突然鐵鍬之下傳下“铛——”的一聲脆響。
在用手仔細挖刨後,一個身長半米有餘、小巧精緻、栩栩如生的“小泥人”豁然眼前。
徐州開發出漢墓的消息早已傳進千家萬戶,大家都引以為豪,因此在挖到這個“小泥人”後,在場的民工火速通知了村幹部,徐州博物館收到消息後也第一時間告知了原本還在城西考古點的王恺。
趕到現場後,王恺已經抑制不住激動之情,這個小小的泥人,開啟了繼鹹陽西漢彩繪兵馬俑、西安秦始皇兵馬俑之後,我國發現的第三批兵馬俑軍陣——徐州獅子山彩繪兵馬俑。
整整四條兵馬俑坑和一條騎兵俑坑,獅子山的兵馬俑規模宏大、造型精美,吸引了當時全國各地考古學和曆史學專家的注目和驚歎。
當衆人的目光還停留在兵馬俑坑時,王恺卻對俑坑身後的獅子山山峰産生了極大的興趣。
他帶着洛陽鏟,獨自一人前前後後上山數百遍,隻為了确認一個揮之不去的驚天設想:兵馬俑坑并非單獨存在,其附近一定有一個身份尊貴的主人!
神奇地窖1985年年底,獅子山彩繪兵馬俑的全貌終于展露在人們面前,而縱觀當時王恺團隊已經發掘或者正在發掘的所有漢墓群,能夠與獅子山彩繪相媲美的文物,寥寥無幾。
為了确認自己的判斷,王恺率隊找遍了獅子山的每個角落,終于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漢代瓦當和地磚。
這些漢代瓦當和地磚,是獅子山上曾經有過建築物的最好證明。
王恺斷定:這裡極有可能存在楚王陵園,隻是被後來的戰火所毀,而長眠于此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西漢早期的楚王之一,地位顯著,葬墓規格宏大。
當時獅子山主峰南側居住了數百戶村民,民房繞山而建、鱗次栉比。
因為經費有限,王恺不可能拆掉所有民房,四處打上梅花樁,進行大規模的探測,他隻能在仔細判定了基本方位後,征用其中兩棟民房,以其為主要勘測點,希望能找到墓道。
然而,曆時将近半年,支付了一筆數額不小的村民安置款,王恺依然沒有找到墓道。為了避免前功盡棄,他又找來了徐州市煤炭部地質勘探大隊,可因為獅子山地形複雜,無功而返。
事已至此,王恺也不好再向領導尋求經濟或人力支援,獅子山的考古工作就此擱置。
1988年,徐州漢墓群已經整體性發掘出了四座,但獅子山一直是王恺心中最大的坎。
時年春節,王恺再次找到自己的老友、中國礦業大學教授甯書年先生,聯合全國十餘省、五十多位科技人員,使用了維加重力儀、地震儀、地質雷達等諸多先進探測儀器,對獅子山進行全方位的搜索工作。
王恺對第三次的獅子山勘探信心滿滿,寄予厚望,然而在耗費了數十萬資金後,結果依舊是一無所獲。
看着前來援助的專家一個接一個離開徐州,王恺的心也越來越沉重,第三次進軍獅子山徹底宣告失敗後,王恺帶着自己的洛陽鏟,站在獅子山南峰之上發誓:“不找到漢墓,我死不瞑目!”
1990年年底,王恺團隊一直穩步進行的其餘六個漢墓,包括北洞山楚王墓、駝藍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等,都迎來了收尾工作,王恺也迎來了久違的假期。
然而他在假期當中,也一直沒閑着,在獅子山地區老村長帶領下,拜訪了當地數十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
拜訪這些老者,并不是王恺一時興起,因為在經曆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長期動亂後,很多地方都一改往昔的面貌,而從當地年長者的回憶中尋找線索,也是考古發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接連與數十位老人談話後,王恺終于聽到了最令人興奮的一段話。
“山上最大的地窖,那可就得數老張家。也不知道他們家老祖宗是怎麼挖的,地窖裡能藏上萬斤紅薯,恐怕裡頭有兩米多高······”
老人家自顧自地描述着,王恺的大腦則轉得飛快:能存上萬斤紅薯的大地窖?山上的土層那麼複雜,怎麼可能被普通群衆挖到兩米多深?
拜訪完這位老人家後,他馬上讓村長帶自己去了這位老張家,王恺說明了身份後,就被領到地窖當中,他前後環顧了一番,用自己随身帶的小工兵鏟在地窖四壁上敲敲打打,用手感受周圍的土層濕度。
很快,他就興沖沖的爬上地窖,當場征用了老張家的大院,并且迅速通知考古隊員集合。
1991年7月初,王恺率人在地窖裡打深溝,然後向四面擴展。
7月14号,王恺整個人興奮的要發抖,因為他的洛陽鏟,終于碰到了一塊堅硬的石壁,經過一番清理後,一道筆直的石牆豁然呈現在考古隊員們的眼前,毫無疑問,這道石牆的背後,就是漢墓!
西漢第一大墓從1984年發現獅子山彩繪兵馬俑坑,到1991年終于摸索到了漢墓的墓道,王恺心中耿耿于懷了七年的獅子山帝王墓,終于迎來了一睹廬山真面目的曆史時刻。
越到最後關頭越緊張,到底沉睡在山中的這位藩王,其陪葬規格值不值得王恺耗費如此多的心力呢?
西漢時期,隻有楚王才能切開山體,在山體内部為自己造墓。
徐州市政府收到王恺團隊的最終判定結果後,斥巨資動遷了獅子山上130多戶居民。
1994年11月,獅子山漢墓的發掘工作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正式批準,王恺帶着自己的洛陽鏟,又進入了不眠不休的考古作業當中。
從老張家的地窖四周開始,王恺和同志們采用了當時國内外史無前例的發掘方式——開鑿天井。
如果隻憑一鏟一鑿,獅子山巨大的體量起碼要二十年才能完工,但動用現代化的鏟車、吊車,三個多月内王恺團隊就清理出了5000立方米的壘土和填石。
從山頂開天井往下17米,鑿出12間總面積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整座獅子山的内部都被掏空。雖然打開墓室的過程很順利,但王恺的心中也有着深深的擔憂。
因為在清理墓道的過程中,一道道密密麻麻的鑿子印,表明了這個陵墓曾經遭受過盜墓賊的光臨。
果然,當王恺第一次緩緩踏進這座封閉了兩千多年的陵墓核心時,楚王的玉棺早已被打開,屍骨也被扯出了棺外。
由3400塊玉片綴成的金縷玉衣,其金線都被拆下,隻留下散落一地的純粹玉衣,四周還有大量的銅質官印和錢币,看到此情此景,王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忽然,幽暗的墓室内側發出點點光芒,在楚王的玉棺和妃嫔陪葬墓的四周,數十枚顆粒飽滿的夜明珠,在曆經兩千多年地下水的侵蝕,依舊色澤鮮豔、光彩奪目,周圍還有青銅短劍、玉龍等諸多陪葬品。
随後,考古隊正式開始了細緻的保護性發掘工作。在獅子山漢墓中,共出土了17萬枚銅錢,130枚印章,2000多件國家級文物。
1999年,北京科技大學對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鐵兵器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判定其為炒鋼制品,證實了我國炒鋼技術的發明不晚于公元前154年。
經過對出土的銅錢、印章、封泥、兵器等的精心考證,王恺認定獅子山漢墓的主人,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并且得到了考古學界的一緻認可。
根據漢墓中發現的頭骨、下颌骨等,測出了他的死亡年齡在35歲至37歲之間,并根據遺骸複原了這位讓王恺苦苦追尋的楚王形象。
從1977年調回江蘇徐州,到1991年發現獅子山漢墓,王恺驚人的考古成果,讓他成為國内外矚目的知名人物。
王恺說:“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一生能夠遇到一次重大古迹就很幸運了,而我卻遇到了七次。”
西漢十二位楚王的陵墓,如今隻剩四座,而王恺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找到這身下的四座陵墓,他帶着和自己相伴多年的洛陽鏟,繼續丈量着徐州城郊外每一寸土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