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是一種奇特的光學現象,指的是太陽光被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折射或反射後,會在太陽周圍形成光圈,遠遠看去,太陽仿佛擴大了很多。
心學家将“暈輪”概念引入社會交往中,指出人們在評價他人時,會對他人身上某一方面的特征有非常清晰、鮮明的知覺,導緻這種特征向外擴散,就像暈輪一樣,從而掩蓋他人身上其他的特點。
這種“暈輪效應”很容易受到個人好惡的影響,比如我們對某人的第一印象不夠好,就會自然地将他劃入“壞”的陣營,他身上的一切特質都會到“壞”的影響,使我們看不到他身上的任何優點;相反,如果我們将某人劃入“好”的一類,我們又會對此人另眼相看,完全看不到他身上也有缺點和不足。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曾讓志願者觀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長相端正、衣着考究,看上去頗有魅力;有的人相貌平平,穿着打扮也很普通,看上去毫無魅力。戴恩讓志願者說一說自己對照片中人的印象,結果很多志願者都對外表有魅力的人産生了好感,還将很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善良、熱情、大方、樂觀等全部賦予這類人;對于毫無魅力的人,志願者的反應就平淡得多,他們會用“平庸”“老實”“乏味”之類的來描述這類人。在這裡,容貌、穿着成了一種“暈輪”,影響了志願者的判斷,使他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認為外在形象良好的人性格、品質也應當是出衆的,這顯然是一種不客觀的判斷。
無獨有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學生也曾經接受過一個小測試。他們被告知将迎來一位新的講師,但A班學生得知的講師信息是“他是一個熱情、善良、真誠的人”,B班學生卻聽說這位講師為人“嚴肅、刻闆、脾氣不佳”。之後兩個班的學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應,A班學生在課後主動和講師攀談,态度非常熱情;B班學生卻對講師敬而遠之,盡量不和他發生接觸。
在這個例子中,來自第三方的信息成了“暈輪”,讓學生對未曾謀面的講師做出了心理臆測,得到的結論必然是不全面、不客觀的。
這也就提醒我們,在社會交往中一定要注意克服“暈輪效應”。我們不僅要注意避免以貌取人,還要冷靜、客觀地對待所謂的第一印象,切勿讓偏見幹擾之後的判斷。此外,我們還要避免受到道聽途說的信息的誤導。要想了解一個人,必須親眼認知、綜合衡量、謹慎評價,才能得到可信的結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