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器材的更換率和淘汰率是較高的。在消費理念上,音響器材與轎車或其他交通工具在市場消費流通特性上是較為相似的,音響器材除了免征各項稅費以及辦理行車、駕駛執照外,其餘的消費理念以及使用上的折舊換算都大同小異。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二手音響器材就像二手汽車一樣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多,現在國内市場上“HiFi二手器材”的買賣也較為活躍。對于許多初入門的音響燒友或是想升級的發燒友而言,選擇二手器材是一條相當不錯的想法
首先,從二手市場流通的品牌以及産地分布,可以清楚地認識哪個廠家或哪個地區的音響産品在品質上較經得起考驗。第二,二手市場的各款器材的交易價格以及品牌受到追棒的程度都可以做為日後選擇及投資HiEnd器材上的價格參考和指導。另外,對于擁有較古老器材的朋友來講,二手市場也可以提供較為可靠的維修幫助或者說是“古舊元件”的供應庫。同時,發燒友在二手市場的器材買賣中也可以互相交流使用常識,增進對器材上的鑒别選擇知識。
我國的音響二手市場的啟蒙約在80年代中後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一些出國人員或探親人員帶回來較受歡迎的如建伍、先鋒等東洋進口組合音響。這些産品在今天已不堪一聽,然而,因當年在國内流通的數量有限,而且當時這些組合音響能滿足國人追求豪華大型的心理而造成奇貨可居的局面,那時的二手音響市場仍以少數“圈内人”為主。綜合來講,二手市場的器材來源不外于下列幾種途徑:
1.因升級或換機而不使用形成的二手器材。這類的二手器材在二手市場中是主流。每年國内三四億元的音響器材交易,所帶出的二手器材至少也有三四千萬元之多,單是這類器材已讓二手市場基本上有“黑雲壓城”之勢,再加上音響商從國外進口的二手機,已達到“水到渠成”的階段。
2.商家過時的産品。這些在外觀以及功能上幾乎都與新品一樣的二手器材是商家銷售不佳或是推廣不利所剩餘的新品,商家對這些新品的處理方式大多數是用打折或特價或将其以接近或低于進價成本的價格轉賣給二手專門店。現在國内沿海地區也有一些貿易商專門從香港及美國、西歐和日本進口這種器材到國内,并以“新品”方式銷售,如不過于追求型号以及外觀,這種“全新的二手機”可靠性還是很高的。
3.在二手市場上有一種較為特殊的産品,那就是一些動手派的燒友組裝的套件成品,如果生産者是高手而且測試儀器齊全,那這類“二手産品”基本上具有較高的價值,但假如對方是一位初學者,那對這種産品還少碰為妙。
4.二手器材中還有廠商因生産過程中品質有問題的新品。這種二手器材,在國内并不常見,但在東南亞或是中美洲和南美洲較多,國内在前幾年有貿易商進口後,整批給二手市場或商店出賣,但由于品質問題為店家惹來諸多麻煩,目前在國内二手市場這種器材已非常少。
5.特定産品。這種從國外進口的二手器材是為特定對象所需求而收購的,其購買對象大多為一些喜歡收集古董器材的發燒友。目前國内有一些二手商專門由特定的渠道向國外收購如JBL、Marantz、McIntosh、Dynaco、Leak、Quad、Tannoy等古董器材,進口後略加整修,再賣給特定的消費對象。買這種古董器材,如銷售的商家在技術或是零件的供求上有任何一項不足,那麼這将是一項風險較高的購買行為,因此,如果 發燒友想買這種20世紀50、60年代的古董器材,希望能先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維修保養?在有故障時能否順利地取得同規格或是代用零件?銷售商家是否能代理維修業務?他們的經營和維修音響的經驗如何?如果日後想脫手轉讓,是否容易出手?”等這幾個問題再決定。
上述各種情況下所産生的二手機,因産品來源以及使用環境的不同,在品質上有極大的差異,因此選擇上需格外小心。不論是膽機或是一些知名的HiEnd品牌,在一般的情況下,越舊的産品,品質風險越高,因此在選購前,最好先參考一些雜志或是請教一些資深的玩家再作決定
目前在國内,二手器材以廣東沿海地區為主要消費區域,在國内有不少的音響代理商或經銷商也是做二手器材生意起家的,而其他地區則因市場需求以及消費特性的問題,仍以“兼營”或在某一個消費燒友群體中進行。常見的二手器材有哪些?該怎樣判斷和達成購買?筆者參考有關資料和結合本人多年實際經驗分别向大家介紹二手器材的選購方式以及市場現狀,以供參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