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是了然在胸的綠色發展的理念,更是林業生産活動的正确指南。在林下科學合理的種植果蔬、藥材、食用菌等林下經濟作物,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切合實際的行動。目前在南方,林下黃精種植較為盛行,圍繞林下黃精種植的密度問題,頗具争議,有人主張密植,也有人建議稀植,基層林業認為:應适地适樹,疏密結合,适度稀植,從而達到森林資源的生态、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下面就不同立地環境、不同年齡、不同林種的森林進行林下黃精種植的密度問題,談談個人觀點,期待有識之士批評指正,共同探讨。
緩坡密植,陡坡稀植
緩坡與陡坡立地條件的特點是:緩坡平緩,堆積的枯枝落葉豐富,土壤深厚肥沃,陡坡不利于枯枝落葉堆積,土層相對淺薄;緩坡平坦,易于黃精種植操作,陡坡施工相對困難;緩坡水土保持效果好,陡坡在黃精種植經營活動中易于造成水土流失。
結合上述立地條件特點,在緩坡林下,可以适度密植,充分利用緩坡土壤深厚肥沃、易于操作、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優勢,把種植效益最大化;而陡坡山場則需要注意生态保護,可适度稀植,減少因種植活動對生态環境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
幼林密植,老林稀植
幼林與老林的最大區别在于:幼林樹木個體小,根系還在生長階段欠發達,林地生産空間大,老林樹根盤曲交錯,利用空間相對較小;幼林相對稀疏,通風透光條件較好,老林郁閉度較高,通風透光條件受到一定影響。
根據幼林與老林的明顯區别,合理利用幼林林地空間潛力及光照通風條件好的優勢,适度密植黃精;而在通風透光較差、林地内樹根交互、空隙小的老齡林下,隻能适度稀植,确保種植的黃精有足夠的生長空間。
闊葉林密植,竹林稀植
闊葉林與竹林都是林下種植黃精的好場所,但是,闊葉樹多為深根性樹種,根系深紮于土壤中,地表根系較少;竹林則為淺根性植物,竹鞭一般僅分布于土下10-20公分左右深度,而且竹林的根系較為發達,錯根抱節,使得竹林林地利用率不高。
綜合考量闊葉林與竹林的林地性狀不同,在闊葉林中種植黃精,可以适度提高密度,而在竹林中種植黃精,則需要适度降低種植密度。隻有這樣,才能給種植的黃精地下莖生長提供優越的條件。
綜上所述,林下黃精種植的初植密度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是需要根據林地環境條件、森林年齡、植被的種類的不同而合理選擇的。但有一點需要謹記:黃精豐産高産主要依賴地下莖的生長,一定要給黃精的地下莖留足生長空間,正常情況下,林下種植每畝初植密度控制在2000-3000株之間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