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您貴姓”,如果知道對方姓氏和自己一樣,又要忍不住感歎一句“咱五百年前是一家啊”這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還真的有迹可循我們今天就來尋尋自己的“根兒”,探探姓氏的秘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你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您貴姓”,如果知道對方姓氏和自己一樣,又要忍不住感歎一句“咱五百年前是一家啊”。這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還真的有迹可循!我們今天就來尋尋自己的“根兒”,探探姓氏的秘密!
一、你知道“姓氏”是怎麼來的嗎?
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常常選擇依水而居。有的人住在姬水,有的人住在姜水,為了方便區分,住在河邊的人按河的名字為自己命名,這就是最早的“姓”。至于這些河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那就是“河流本沒有名,叫的人多了,便也成了這名”。
那時候的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男人們除了十天半個月弄到點根本不夠分的獵物以外,基本上沒啥用。而女人就不一樣了,能縫能補能摘能收,還能生育人口,是部落裡的頂梁柱,所以财政大權都交給女人來掌管,這就是母系氏族社會。
母系社會裡,男的從别的部落裡來,跟女的那啥以後生了娃就走了。人家也不是負心漢,是那時候生産力低下,自己部落的人都吃不飽,再來一個沒啥用的外地人分一勺羹,誰也不樂意。
孩子由母族人帶大,自然随母姓。後來孩子越生越多,當娘的就得把他們都分開,一是人太多沒地住,二是吃不飽,三是防止近親繁殖(實踐出真理,古人雖然不知道這其中的奧秘,但還是在漫長的實踐中知道近親繁殖容易出畸形兒)。
後來分開的小部落越來越多,可大家還是一個姓啊,你也姓姬,我也姓姬,他也姓姬,這叫一聲“姬部落”,得有一堆人答應,這不是耽誤事兒嘛!得了,再給你們起個小名!你住在軒轅,就叫軒轅氏;他在高陽,就叫高陽氏。一般來說,“氏”通常按居住地、谥号、官職、成就等命名,且是貴族才能有的标志。
這就是“姓”和“氏”的起源,通俗地說,姓是指向來處,氏是指向去處。
後來部落越來越多,為搶奪資源、地盤、人口等,各部落間逐漸發動戰争。打仗得男人上啊,這下男人翻身做主的機會來了。當男人占據主導權的時候,社會就由母系氏族變成父系氏族社會了。
随着各部落間戰争的白熱化,炎黃時代到來。
黃帝姬姓,軒轅氏。因他“建都于有熊”,所以也稱有熊氏。可見一個人可以有多個氏。
炎帝姜姓,神農氏。
這倆人不打不相識,相親相愛地一起打敗了前來挑戰的九夷族首領蚩尤。從此中華文明迎來了新篇章,華夏子孫都有了一個共同的祖先——炎黃!
黃帝生了25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都分開住,因此産生了12個姓,這也是中國“姓”最初的雛型。
到了周朝的時候,周武王姬發實行分封制,他把王室、功臣等都分封到了各地建立小的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有53個,這麼多一樣的,咋才能顯得比較特别呢?這不還有“氏”嘛!
比如你是射箭的,就是姬姓張氏;
你是糊籬笆的,就是姬姓樊氏;
你是殺豬的,就是姬姓屠氏;
你是史官,就是姬姓史氏。
炎黃聯盟後,炎帝的姜姓子孫也有不少啊,那好,咱這麼區分:
你姓姜,但在魏地住,就叫姜姓魏氏;
住在東郭,就是東郭氏;
住在西門,就是西門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後人逐漸用國名、氏等來代替姓。漢朝以後姓和氏開始合而為一,“姓”的作用逐漸弱化,“姓氏”一詞由此而來。
二、你知道你的姓是怎麼來的嗎?
據統計,中國大概有4100多個姓氏,《百家姓》裡記載的真的隻是個零頭。在衆多姓氏中排前十(按人口數)的是: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實際上,這衆多的姓氏中大部分都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化來的。
“姬”姓:源自黃帝,嫡系後代周朝分封諸侯國,由此演化出衆多姓氏。周、吳、鄭、魯、魏、楊、蔡、韓、霍、管、毛、曹、衛、畢、蔣等411個姓都是由姬姓直接演化而來,也就是說你姓這些姓,說明你很有可能是黃帝的血脈。當然,你要姓姬,那你就可能是最純正的上古血統。
“姜”姓:出自炎帝,嫡系後代有個姜子牙,也叫姜尚,其祖上被封在呂地,所以也叫呂尚,姜和呂多為同宗同源。周朝時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後來齊國被田和所滅,他的後代分散到全國各地。姜姓演化出102個姓氏,其中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姚”姓、“妫(guī)”姓:姚、妫都是舜的姓,現在妫姓已基本消失,但衍生出了姚、虞、陳、胡、田這幾個姓。
“姒(sì)”姓:起源于大禹,現在在中國,姒姓是個小姓,分布在各地的姒姓人不足2000人,其中大部分人在紹興,世代守護禹王陵。由姒姓衍生出的姓氏有夏、禹、費、辛、杞、曾、譚、相、鮑、鄒、歐陽、司空等。提一句,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就姓姒。
“赢”姓:起源于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颛顼(zhuān xū)帝外孫女的孫子(别攪暈了)。赢姓因是秦國國姓而聞名,其實赢姓與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缪、鐘、費、瞿等姓氏同宗同源。
“妘(yún)”姓:起源于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妘是祝融八姓之祖。到周朝時,有子孫被分在羅國,也以羅為姓。
“姞(jí)”姓:是黃帝賜給他一個兒子的,其後代分支為吉、燕、須、雍、鄂、阚、光、楊、孔、尹、蔡、魯等。
這時候有人要說:“中國十大姓前三的王、李、張都不在你統計的數據裡,我表示不服!”事實上,上邊列舉的姓氏基本都是由古姓直接演化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姓氏又演化出了更多的姓氏,直至形成現在的規模。
三、你知道你的“老家”在哪嗎?
姓氏也是有“老家”的,也就是說,姓氏的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比如顧、陸、錢、沈就是典型的江南姓氏;林、陳、黃等姓氏則多居于福建、廣東;王、李、張等大姓則是北方大戶。
中國姓氏發展到現在這種龐大的規模,少不了少數民族同胞的貢獻。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有幾次大規模的少數民族改漢姓:
少數民族遷入漢族聚居地,為融入當地生活,從而改姓。如漢朝時,匈奴人大規模改為劉、金、李等姓氏。
少數民族在漢地建立政權,為鞏固統治,大規模改姓。如“五胡亂華”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族)改為“元”姓,并下令鮮卑貴族亦改漢姓。
皇族賜姓。如李唐時期,各位皇帝對少數民族功臣以賜“李”姓為褒獎。
少數民族主動改姓。如西甯衛十八土司,除陳土司外其餘全為少數民族,後都改為漢姓。
少數民族被動改姓。因戰亂、避禍等原因,不得不改姓。如滿清愛新覺羅氏後多改為金姓。
中國姓氏的曆史源遠流長,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不同血緣姓氏的宗族,在各個曆史時期繁衍生息、播遷交融、興衰更替的總彙。
現今,姓氏之于我們的意義,不單單是一個字、一個符号,它更是凝聚血親的紐帶,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強烈的歸屬感,促使我們奮鬥不息,為的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