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秦安,文多大儒,武多俊傑。秦安人的尚武精神,是幾千年來與艱苦的自然環境、與生活中的兇惡勢力頑強鬥争的沉澱,威震八方的秦安殼子棍,就是在這樣一方與武術有着不解之緣的土壤中衍生、演變和傳承着。
【非遺名片】
隴右流傳一句話:“甘肅人,生的硬,出門不離一條棍。”西北之棍以甘肅為最,天水棍術更是獨樹一幟。尤其是流傳在秦安縣高家屲(wā)的殼子棍,更是武林中綻放的一朵奇葩。
秦安殼子棍是一種流傳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高家屲一帶獨立的漢族武術門派,總體上是以六十六個成形的殼子一百零八棍法組成。秦安殼子棍重實用、重打法,攻守兼備、變化多端,實戰時的效果堪稱一絕。
【非遺級别】
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曆史淵源】
據民間傳說,約在清乾隆年間,有一名少林寺和尚,因從事反清活動在秦州(天水)被捕。後來和尚越獄逃走,跑到了秦安縣高家屲。由于傷病和饑餓,體力不乏,躺倒在高家屲村邊的高梁地裡。此時,恰逢高家屲村民高五路過這裡,看見身處絕境的和尚,頓生憐憫之心,便将和尚背回家中,千方百計醫治搶救,和尚才得以大難不死。
為報答高五太爺救命之恩,便給高五太爺兄弟傳授了少林絕技----殼子棍法。和尚在高家屲先後住了三年多,總計給高家兄弟傳授了少林單頭殼子棍四十五個,雙頭殼子棍二十一個,共計六十六個殼子,凡一百零八棍法,以及所有殼子棍的破解之法,也就是主要的攻、防之法。
從此以後,殼子棍在高家屲由高家人代代相傳,也慢慢在秦安縣流傳開了,至今已經傳了十三代人。
【分布區域】
秦安殼子棍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高家屲村、興國、劉坪、王尹、鄭川、興豐等鄉鎮及周邊縣區。
【基本内容】
伏羲文化旅遊節非遺展演。(資料圖)
秦安殼子棍包括單頭棍和雙頭棍兩個部分。單頭棍适合遠距離和大場面實用,而雙頭棍更适于近距離和小範圍格鬥。
殼子棍的主要内容及精華棍法有:七克棍、八守棍、六兇棍、五絕棍及十史弟棍。其中單頭棍有單撕手、單掃、黑驢滾纏、雙手提、侄手拴子等四十五個殼子。雙頭棍有仙人指路、老漢揩鼻、雙烏龍擺尾、高尾子、懷中抱月、水底撈月等二十一個殼子。
殼子棍主要棍法有:搬、紮、扭、扣、擺、劐、勾、撅、提、掃、卷、點、收、閉、襲、劈、塞、挑、纏等二十種。主要步型有:弓步、馬步、插步、丁步、開立步、半馬步等。步法有:擊步、跟步、退步、獨立步、蓋步等。
【殼子棍特征】
殼子棍交流展示。(資料圖)
秦安殼子棍内容豐富,攻守全面,集棍術技擊方法之大成。殼子棍分為練着殼子和搏着殼子,有些殼子練用一緻,有些殼子練用不同。
殼子棍總體上是以六十六個成形的殼子一百零八棍法組成的。其每一殼子都是由幾個棍法組成,短小精悍,最多的殼子有十三個動作,一般的隻有三、四個或五、六個動作組成一個殼子。練習時每殼子可單獨練,也可把幾個殼子串連起來練。
殼子棍易學、易練、易用,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在實戰中瞬間變化奇絕。搏棍時每個殼子可單獨用,也可以幾個殼子相互配合起來用,即所謂“整學亂用”,通過換手、調把、滑手,單雙頭互用,長短兼施,令對方窮以應付,不知所措。
【非遺傳承】
第八代傳人高世定(中間)和徒弟們。
殼子棍拜師儀式。(資料圖)
秦安殼子棍乃棍中精品,不論其形式、内容、實用效果,均堪稱一絕。因此,傳授十分保守,在高家屲村一直延續着非“高”姓不傳的習俗。即使迫不得已外傳,也隻是口傳而不以身教,或者隻傳“殼子”而不傳其中的技擊訣竅和破解之法。因此雖然秦安殼子棍的威名在外,高家窪村練習殼子棍的人也不少,但真正精通其法并掌握格鬥要領的人卻寥寥無幾。
目前,殼子棍已經傳到了高家的第十三代人高勳,其中第八代傳人高世定打破了殼子棍非高姓不傳的傳統習俗,将自己練習殼子棍的畢生心得和秦安殼子棍的全部精華都傳給了一個熱愛殼子棍的外姓人——靳建華。
鑒于傳承秦安殼子棍的老藝人減少,青年愛好者難覓,特别是長期自然存留民間,沒有專業殼子棍機構為依托的發展狀況,天水師範學院武術教師蔡智忠先生經過多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出版了《殼子棍法研究》一書,為以後研究秦安殼子棍提供了翔實的史料。(整理:常瑞芳實習生彭婷玉 資料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日報、天水市政府網站、秦安縣文化館)(彭婷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