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
最近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孩子兩歲兩個月零八天,在我看來很多壞毛病,比如愛打人,還說人家不聽話啦,什麼東西都喜歡扔地上......
她有個小水杯,常常呼啦一下把水倒地上。
有時候還把玩具往裝菜盛飯的飯碗裡放,比如昨晚她就把粥呼啦一下倒排骨湯裡了……
這種事最近發生太多了,有時覺得該管就揍她,扭她大腿根兒。
每次不用我說,她就承認自己錯了,以後不那樣了,還讓媽媽不要生氣,但是她又忍不住又犯同樣的錯。
打孩子是我一直不想做的事,更不願意看到我成為我所讨厭的壞媽媽。
(為了不影響閱讀,留言有删改)
實在沒辦法了,想請教下您,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孩子度過這個敏感期!
2
俗話說:兩三歲的孩子狗都嫌。
在心理學領域稱之為“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
總體特征為:
- 一言不合就情緒崩潰,怎麼哄都哄不好;
- 固執、不聽任何建議;
- 發脾氣,遇事就是暴風雨;
- 無理要求接二連三,拒絕挂嘴邊,不停地“我不”“不可以”“不行”“不能”“不要”;
- 不能做的事偷偷做,能做的事不願做......
在這裡,解釋一下此階段的兒童心理,努力談一談引導技巧。
在大腦發育的整個階段,額葉是大腦發育中的最高級部分,而額葉機能區的前額葉皮層發育,則是大腦最後成熟的一部分。
負責計劃、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前額葉皮層,在嬰兒期的前幾個月,基本不參加活動,但從幼兒期開始,到青少年期就逐漸發揮效應。
換句話說,孩子正常的成長之路,是從無意識行為過度為有意識行為,最後達到高級段自控行為。
但因大腦額葉的不成熟,導緻孩子總是沖動地,從一個活動轉換到另一個活動,一種行為轉換為另一種行為。
比如:
- 别人玩的玩具,他都想要。
- 但自己拿到了該玩具,又不想玩了。
- 做不到長時間坐在凳子上,保持不動和不說話。
心理學一項研究顯示,3歲兒童重複的錯誤在5歲時消失,其根本原因不是經驗,而是神經系統的成熟。
3
要養好孩子,身為媽媽,也就隻能一步一個腳印。
但尤其幸運的是,這個成長不是特定于某一個人,或是某一部分,它幾乎成了總體現象。
隻要我們掌握育兒的大緻方向,知道孩子遵循一定的規律,具體發展的情況,我們就能根據孩子的本身“因材施教”。
因為有我家娃做練手,比起10多年前,我懂得的更多,希望以下建議,能給媽媽們帶去策略性的指導,讓你和孩子都能受益。
一、區别對待好習慣和壞習慣
- 好習慣要一緻性,連續性地鼓勵、支持、認可。
- 壞習慣一開始就應制止、批評,甚至懲罰。
我有一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
她兒子兩歲多時,奶奶給他買回了金箍棒。
那天她下班回家,看到兒子拿着金箍棒,追着爺爺打,爺爺奶奶還樂呵呵地和孩子瘋起來。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但也要反思,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行為,我們的态度是慫恿、支持,還是制止、批評?
二、 詳細制定該有的原則
再不壓制孩子獨立欲望的條件下,竭力幫助孩子習得和控制行為。
比如:
- 垃圾要扔進垃圾桶,而不是随手扔;
- 大小便要去廁所或者找自己的馬桶,而不是随地大小便;
- 穿着鞋子不可以在沙發上和床上蹦跳.......
三、不要按個人意願改變原則,或者按個人情緒、喜好,設置獎勵和懲罰
教育路上,用沒有原則的原則去管理孩子,很容易讓孩子錯亂是非。
四、 言行一緻
這一點是很多媽媽容易糊塗的地方。
舉一個例子,孩子不吃飯。
有媽媽會嘴上說:
你不吃就餓你;
但行動上,又拿起碗勺跟在孩子後面喂飯。
五、對于經常拒絕的孩子多用陳述句,給孩子選擇的範圍盡量簡單。
比如吃飯,我們多用:
“寶貝,該吃飯了。”
“我們吃飯吧!”
“哇,我們可以吃飯了。”
盡量少用:
“寶寶,你吃飯嗎?”
“你要吃飯不?”
上桌時,讓孩子在兩個座位間去選擇,這樣可以避免更多的意外沖突。
4
幼兒常常給我們帶來很多尴尬經曆,在他成長的路上,也常常給我們新的挑站、冒險和機遇。
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調皮的時間段,要避免把管教孩子理解為懲罰孩子。
- 管教是教育 行為指導,懲罰隻是管教中極小的一部分,管教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認識孩子,懂得用合理的方法,朔造孩子的言行舉止。
想一想,我們一邊拍打孩子,一邊大吼:
“我早就告訴你,不可以打媽媽,不許打人。”
這種情況很常見,對于孩子來說也很諷刺。
對于成長,我們在忙着制定規矩和合理控制他們言行的同時,他們也在試圖自己掌控命運,成長不停止,沖突也不會停止。
孩不是養着養着就壞了,而是成長的本身就有很多“壞”過程。
“恐怖的兩三歲”因為其特殊性,也叫“了不起的兩三歲”。
美國兒科協會有建議說:
要預防攻擊性,最好辦法是在孩子0—6歲時,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并提供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陪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