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
來源産地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
地移栽當年12月下旬,大部分葉片枯黃時收獲,挖出塊莖,除去泥土、莖葉,留下中心小葉,以免幹燥時流出黑汁液,用無煙煤火炕幹,趁熱放在筐内,撞掉須根和粗皮。
生于沼澤邊緣或栽培。
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别名水瀉、芒芋、鹄瀉、澤芝、及瀉、天鵝蛋、天秃、禹孫
【原形态】
澤瀉,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塊莖,球形,直徑可達4.5cm, 外皮褐色,密生多數須根。葉根生;葉柄長達50cm,基部擴延成中鞘狀,寬5-20mm ;葉片寬橢圓形至卵形,長5-18cm ,寬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廣楔形、圓形或稍心形,全緣,兩面光滑;葉脈5-7條。
花莖由葉叢中抽出,長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輪分枝,分枝下有披針形或線形苞片,輪生的分枝常 再分枝,組成圓錐狀複傘形花序,小花梗長短不等;小苞片披針形至線形,尖銳;萼片3,廣卵形,綠色或稍帶紫色,長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質,較萼片小,白色,脫落;雄蕊6;雌蕊多數,離生;子房倒卵形,側扁,花柱側生。瘦果多數,扁平,倒卵形,長1.5-2mm,寬約1mm,背部有兩 淺溝,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甘,寒。
歸腎、膀胱經。
利小便,清濕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洩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
《中藥大辭典》
甘,寒。
入腎、膀胱經。
利水,滲濕,洩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中華本草》
味甘;淡;性寒
歸腎;膀胱經
利水滲濕;洩熱通淋。主小便不利;熱淋澀痛;水腫脹滿;洩瀉;痰飲眩暈;遺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注意】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服。
澤瀉實
來源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果實。
夏、秋季果實成熟後分批采收。用刀割下果序,紮成小束,挂于空氣流通處,脫粒,曬幹。
"味甘,無毒。"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甘,平,無毒。"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
《中華本草》
味甘;性平
歸脾;肝;腎經
祛風濕;益腎氣。主風痹;腎虧體虛;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6-9g。
澤瀉葉
來源
澤瀉科植物澤瀉的葉。
夏季采收,曬幹或鮮用
性味功效
《中藥大辭典》
鹹,平,無毒。"
治慢性氣管炎,乳汁不通
《中華本草》
味微鹹;性平
益腎;止咳;通脈;下乳。主治虛歲勞;咳喘;乳汁不下;瘡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15-30g。外用:适量,搗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