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過年,很多地方都有一個說法,“正月裡不能剃頭,剃頭會死舅舅”,因此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七之前剃頭理發,俗諺稱:“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
以前小的時候,年前再忙也要剃頭,因此過年之前生意最好的要數理發店,當然年後生意最差的也是理發店。過完年大都是一個月不開門,就算開門了也沒有人來理發。
如果可巧年前誰沒理發,過完年也會偷偷摸摸地去剃頭,可是剃完頭都不敢出門,尤其是不能去姥姥家走親戚,這種事要讓姥姥、舅舅看到了會十分生氣的。因為,“正月裡不能剃頭,剃頭會死舅舅”這句咒語已經深入人心,你正月剃頭明擺着是跟他們過不去。
年前,催着剃頭最緊的就是媽媽,她對這句話深信不疑,而且為了娘家兄弟的健康,也不敢稍有馬虎大意。
現在好像城市裡的講究少點,過年來各種美發店還是開門營業的,但是在老家縣城還是老觀念、老思想。
那麼,“正月裡不能剃頭,剃頭會死舅舅”這句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1844年清廷頒布剃發令,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如果違抗就格殺勿論,并聲稱“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因此每當剃頭時就會勾起漢人對明朝的“思舊”之情。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頭發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在古代,漢族未成年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要行正式的禮儀,總發為髻。而“去發”則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
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發,都留“金錢鼠尾”了。
為了反抗清貴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着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當然,還有一個傳說。
說是有一個貧窮的剃頭匠,他與自己的舅舅感情很好。可是過年的時候卻沒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物,這可愁懷了剃頭匠。給舅舅拜年的日子到了,剃頭匠靈機一動,便挑起剃頭挑子趕到了舅舅家,精心地為舅舅剃頭刮臉,等舅舅出現在酒席上的時候,親朋好友們無不贊揚剃頭匠外甥的手藝高超,紛紛說舅舅年輕了很多歲,舅舅也很高興地向外甥表态,讓他以後每年正月都要來給自己剃頭。
舅舅去世後,這個剃頭匠每到正月就對着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自己再不能向舅舅盡孝而傷心欲絕。後來,這裡的“思舅”之說就被人傳成了“死舅”。
不論怎樣,這個說法都寄托了人們對親人、對舊物的無比思念。
一些習俗雖然沒有太多科學道理,卻體現一種文化心理和文化基因,也許我們不應該随着時代的變遷而忘卻,需要牢牢遵從和繼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