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較為多見。西醫學将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者;後者多繼發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内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等。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二脈以及胞宮的周期生理變化密切相關,與肝、腎二髒也有關聯。如若經期前後沖任二脈氣血不和,脈絡受阻,導緻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此外,情志不 調 、肝氣郁結、血行受阻;寒濕之邪客于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氣血虛弱 , 肝 腎 不足均可使胞脈不通、胞宮失養而引起痛經。
宮寒是引起痛經的常見因素:
【臨床表現】
經期或行經前後小腹疼痛,随着月經周期而發作。疼痛可放射到脅肋、乳房、腰骶部、股内側、陰道或肛門等處。一般于經期來潮前數小時即已感到疼痛,成為月經來潮之先兆。重者疼痛難忍,面青肢冷,嘔吐汗出,周身無力甚至暈厥。
婦科檢查、盆腔B超掃描和腹腔鏡檢査有助于診斷。
1.寒濕凝滞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血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2.氣滞血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舌紫黯或有瘀斑,脈沉弦或澀。
3.氣血不足經期或經後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墜不适之感,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舌淡、苔薄,脈細弦。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寒濕凝滯、氣滞血瘀者溫經散寒、化瘀止痛,針灸并用,瀉法;氣血不足者益氣養血、調補沖任,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以足太陰經腧穴為主。
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
方義:關元屬任脈,通于胞宮,與足三陰經交會,針之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溫經散寒、調補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調理脾、肝、腎;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郄穴,足太陰經循于少腹部,陰經郄穴治血證,可調血通經止通;十七椎是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
加減:寒濕凝滞加灸水道溫經止痛;氣血瘀滞加合谷、太沖、次髎調氣活血:氣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裡益氣養血止痛。
操作:月經來潮前7-10天開始治療,發作期每日治療1次,間歇期可隔日1次。
2.其他療法
(1)貼敷:取中極、關元、三陰交、腎俞、阿是穴。經前或經期用5cm見方的“中醫院針灸科特制藥膏”貼敷。每日換1次。
(2)皮膚針:叩刺腰骶部夾脊和下腹部相關腧穴。中度刺激,以皮膚潮紅為度。
(3)耳針: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腎、皮質下、神門。每次選3-5穴,藥丸貼壓法。
(4)穴位注射:取肝俞、腎俞、脾俞、氣海、關元、歸來、足三裡、三陰交。每次選2-3穴,用黃芪、當歸、紅花注射液等中藥制劑或胎盤組織液、維生素B2注射液。
【文獻摘錄】
1.《針灸甲乙經》: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脊痛、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2.《針灸大全》:女子經水正行,頭暈少腹痛,照海、陽交、内庭、合谷。
3.《針灸逢源》:經水正行,頭暈、小腹痛,合谷、陽交、内庭…室女月水不調、臍腹疼痛,腎俞、關元、三陰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