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江引·秋思自從玉

清江引·秋思自從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23:49:05

清江引·秋思自從玉?來源:【華聲在線】劉本楚,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清江引·秋思自從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江引·秋思自從玉(沅水江上讀涉江)1

清江引·秋思自從玉

來源:【華聲在線】

劉本楚

幼時跟着母親穿越茂密而陰森的連綿大山,爬過蜿蜒而崎岖的十裡高坡,再下山去,那便是流淌千古的沅水。再沿河岸十裡山道,又上一座陡峭石頭山,攀越着雲霧缭繞的懸崖,步履艱難地踏着古人鑿出的石階棧道,一手扶着絕壁,一手牽着母親,一步一搖,提心吊膽地越過險境。

長長地一口歎息,手麻腳軟,全身乏力,如霧飄雲空,如雲浮江面,霧裡雲裡墜落于溆水小河投入沅江懷抱的渡口。

踏上渡船一步,腳一軟,就倒進了船艙,幸虧渡船老闆眼明手快,一手抓住了我的胳膀,免去了我頭破血流之災。

“哎呀!真的不得了啦,今天是屈老大夫顯靈,保護了你母子平安下山,這樣的險山絕壁,你們母子如何能走啊!”渡船老闆長籲短歎。如今在我記憶的深處,仍珍藏着他那雙驚憂的風霜老眼。

我心生疑慮:“屈老大夫是誰呀?”

“他就是當時我們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江對面犁頭嘴這個地方住過。”渡船爺爺告訴我說。

“楚國是什麼國呀!”我又問。

“就是當時我們的國家……哎呀,以後去問你的老師吧。”渡船爺爺有點不耐煩了。

渡船劃過了江面,停泊在犁頭嘴上,溆浦縣大江口就在眼前了。

帶着對“楚國”和“屈原”的疑問,我曾幾度,尋求了許多關于屈原的著作。仔細研讀後,讓我發現了一個時間點,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将白起攻陷楚國的都城郢都,遠在流放江南湘沅流域中的屈原極其哀傷,便寫下了一首題為《哀郢》的詩,其中有“至今九年而不複”的句子。由此可見,他來到這僻遠荒蠻之地已有九年之久了。“九年”也許是泛指很長的時間。但有史料記載,屈原是頃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就來到了汨羅江畔,離郢都淪陷恰好九年。這時屈原已53歲。他是渡長江,入湘水,至常德、辰溪、溆浦而去的。這一時間點讓我認定了一個“證據的脈絡”——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說過,“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郭沫若先生是研究屈原的權威,他細心地讀到《離騷》中有“老冉冉其将至”的詩言。沫若先生說:“古人七十始稱為老,屈原必須至少五十歲以上才能說得出。”因此,他斷定《離騷》是屈原流放湘沅時期的作品。

沿着這條“證據的脈絡”探尋,《離騷》可能作于汨羅,那麼我今天重讀的《涉江》應該是誕生于溆浦縣大江口鎮的犁頭嘴上。因為屈原在被流放後的漫漫長途中,是先到溆浦而後去汨羅的。

從《涉江》的詩文中可以讀到:“入溆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可見,這段景物描寫與犁頭嘴兩岸的山勢、地理、氣候環境的确契合,也更表現了詩人獨處深山的彷徨苦悶的心情。詩人是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遭受子蘭的讒言而後被流放至此,一路流離颠沛。這既是詩人筆尖流露的自然環境,也暗喻了當時楚國的政治腐敗與黑暗。

再看“世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餘濟乎江湘。”“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這與《離騷》所言“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緊緊貼合。

有一個場景的确使我經久難忘。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我陪着姨夫來到沅水河畔夜宿漁舟。夜闌人靜月光清亮,我躺在船艙裡,借着一盞光照微弱的油燈,細細地咀嚼着《涉江》。一股夜半的秋風帶着月光的清涼灌進船艙,我突然感覺似乎聽到了屈原大夫的歎息,仿佛還夾雜着他那心痛的抽泣,斷斷續續,約約隐隐。一股陰冷害怕之意湧上心頭。我叫醒了姨夫,問,這裡好像有人的哭聲?

“傻孩兒,這是風聲和水聲,哪有哭聲呢!”後來我才醒悟,那是夜風卷動水浪,拍打着水中的舵葉和船幫,還有烏篷竹片在風中的掀動而發出的聲響。這水聲和風聲拍打和搖動着漁舟,使我的念想生發了一種缥缈的幻覺,正如我剛剛讀到的“世混濁而莫餘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哀吾生之無樂兮。”也正吻合着《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心緒和文思。作為曾經的三闾大夫,屈原,抑制不住哀傷和痛苦,他是在為國家的前途和民生的艱難而傷痛啊。

屈原還告訴我們,他要毫不猶豫地遵守正道啊,當然難免終身處在黑暗之中——“餘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終身!”這又一次與《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有了深思熟慮和無所畏懼地坦然面對遭遇的心志契合。

他的理想,他的憂慮,他的悲憤,他的靈魂的遊走和心靈深處的表白,都在這曠野江上,俯仰空間,用思想和心靈鑄就了震古铄今的絢麗詩篇,為中國古代文學史注入了一筆閃光的精彩。

《涉江》對于文學藝術的貢獻是不可輕看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但因口口相傳,不斷吟唱,才日漸完善,隻能算集體創作。有學者考證,屈原的出現,标志着中國的詩歌由集體歌唱進入個人獨唱的時代。屈原的《離騷》堪稱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而《涉江》應該是這座高峰的基石。

沅水孕育了《涉江》,《涉江》壯麗了沅水。沅水是《涉江》的詩河,更是一條千古流淌的文學長河。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