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

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05:25:36

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 視頻制作:葛泰佚,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全國科普行動日)1

東方紅一号科普大世界

視頻制作:葛泰佚

“人民日報号外一出來,街上敲鑼打鼓慶祝起來……衛星經過北京,按時準點從西邊飛過來……這個印象太深刻了!”

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東方紅一号”衛星總體組成員胡其正這樣感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後的場景。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東方紅一号”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産衛星的國家。胡其正說,當時這顆衛星的定位是一顆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用于探測太空環境和衛星技術試驗,其任務目标概括起來就是大家熟知的12個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着。

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衛星可謂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從組成上看,“東方紅一号”衛星有七大系統——結構系統、熱控系統、能源系統、跟蹤系統、樂音與遙測系統、天線系統、姿态測量系統;從結構上看,“東方紅一号”衛星可以分為外殼、儀器艙以及承力筒三個部分,外殼是個72面體,上半球頂端安裝有一根40cm長的超短波天線,腰帶上安裝有4根長達3米的短波拉杆天線和兩組微波天線,儀器艙内帶着不少設備,包括“東方紅”樂音發生器、短波發射機、微波應答器、超短波信标機、銀鋅電池等等。

“‘東方紅一号’衛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設備和材料,以及許多理論和技術難關的攻克,都是我們自己的産品和成果。”胡其正以衛星的熱控系統舉例稱,在太空環境中,有無太陽光照射會形成巨大溫差,要想讓衛星正常工作必須把溫度控制在儀器能正常工作的範圍,有一些國家的首顆衛星都曾因為熱控問題,很快失去了工作能力。

“當時,熱控方程、計算、材料、試驗、元件都需要中國人自己去研究,一切從零開始。”胡其正回憶,當時,我國幾乎沒有條件能夠支撐這項技術的實現,既沒有現成的參考資料,更沒有計算機和高端制造設備。

沒有辦法,老一輩航天人就創造辦法。“東方紅一号”衛星熱控專家侯增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回憶,當時,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依靠一些基礎的知識,結合衛星的實際情況,自己推導公式、建立方程、計算方程。既然沒有計算機,那就用算盤來手算這些“天文數字”。

即便是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東方紅一号”衛星依舊邁出了中國人航天路的第一步,老一輩航天人用手算出了屬于“東方紅一号”衛星的熱控系統。

胡其正介紹,“東方紅一号”衛星表面閃閃發光并不單單是為了“看得見”,同時保證了它的熱控性能:将衛星表面的鋁合金進行光亮陽極氧化,得到一個對太陽光吸收和衛星輻射散熱比最佳的狀态。不需要消耗能源,僅依靠衛星表面的物理特性來調整和外界空間的熱交換,達到要求的溫度。

胡其正自豪地說,“東方紅一号”衛星的熱控非常理想,上天後的溫度參數完全符合預期要求,運行的28天都很正常,其熱控系統所達到的數據,即便是放在今天,依舊能夠滿足大多數的衛星要求。

“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遺憾,我們原本曾為‘東方紅一号’設計了一套太陽能電池供電系統,但由于當時生産的量不夠,最後不得不做簡化。”胡其正表示,“東方紅一号”最終用的是銀鋅電池。

1971年3月3日,第二顆衛星“實踐一号”,用“東方紅一号”備份星裝載着當年設計的太陽能電池供電系統成功發射。“這顆衛星在軌工作了八年,一直到軌道壽命結束,衛星隕落才停止工作。”

在“實踐一号”之前發射的“東方紅一号”仍在飛行。52年過去,它見證着我國航天事業的一次又一次的發展與進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此時此刻,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正在太空中執行中國空間站全面建造階段的任務,為探索更遙遠的星辰大海做出努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