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行為主義理論彙總梳理?一、古典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誕生是以華生 1913 年所發表的《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為标志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心理學考研-行為主義理論彙總梳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古典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的誕生是以華生 1913 年所發表的《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為标志的。
1. 代表人物 :華生
華生所持有的古典行為主義理論如下:
(1) 科學觀1913 年,華生發表《行為主義眼中的心理學》一文,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标就是預測和控制行為。
(2) 對象論 華生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可觀察的行為,刺激和反應是一切行為的要素。
(3) 在研究方法上,華生采用系統客觀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社會實驗法等。
(4) 本能論 華生持有激進的環境決定論
(5) 在情緒論方面,華生還提出人有三種基本的情緒:恐懼、憤怒和愛。
2. 對行為主義的評價
(1) 貢獻
①強化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特征
②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③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2) 局限
①生物學化傾向嚴重
②縮小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
③犯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
3. 其他古典行為主義
(1) 魏斯生物社會行為主義
(2) 霍爾特非正統的行為主義
(3) 亨特人類行為學
(4) 拉什裡大腦機制論
二、新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托爾曼、斯金納、班杜拉
1. 托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1)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整體行為
他強烈反對構造主義以内省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以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堅持認為心理學必須以客觀的方法來研究可以外部觀察的行為。
(2) 行為的決定因素:中介變量
他認為介于環境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的心理過程與有機體所作出的行為反應具有密切的關系,并把這種介于環境刺激和可外部觀察的行為反應之間且對行為産生導向作用的心理過程稱為中介變量(認知期望、目的假設等)。
(3) 學習理論:符号學習理論
他認為有機體習得的是關于周圍環境、目标位置以及達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徑的知識,學習也就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而不是習得簡單、機械的運動反應。他用“符号”一詞來代表有機體對環境的認知,而關于目标的意義及達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徑的知識則是對符号意義的認知。學習其實就是習得達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①期待:期待是指有機體對未來事件的假設或信念。
②位置學習:托爾曼堅持認為學習在本質上是位置學習,在他看來,動物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習得關于目的物的意義,也習得關于刺激情境的意義。
③潛伏學習:他認為,強化雖然有助于學習,但并不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事實上,學習也可以在沒有強化的條件下進行,隻不過其結果不甚明顯,是“潛伏”着的。一旦受到強化, 具備了操作的動機,這種結果才通過操作明顯地表現出來。
(4)托爾曼目的行為主義
貢獻:
①促進了行為主義的發展。
②對認知心理學産生了重要影響。
③促進了學習心理學的研究。
局限:
①理論不成體系,過于淩亂和瑣碎。
②他提出的有機體内部的認知問題,并不能對行為進行更為有效的理解和解釋。
③他所使用的語言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和心靈主義色彩,這樣就會削弱其理論的科學性。
④雖然他對學習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但大都以動物做被試,并以從動物學習實驗中所得到的結論來解釋和說明人類學習,這種研究方式也遭到了人們的質疑。
2. 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1) 斯金納的行為原理
斯金納的行為原理實質上就是其操作-強化理論。
①應答性行為與操作性行為
應答性行為:是由先行刺激所引發的,是對刺激物的回答,這種行為比較被動,要受刺激物的控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應就屬于應答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操作的行為, 這種行為是主動的,代表着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适應,與行為的結果有特定的關聯。
②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規律
A.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依賴于兩個因素操作及其強化。
B.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強化的停止而導緻的。
C.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分化:分化實際上就是運用漸進的方法,強化動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動物形成選擇性反應的過程。操作性條件反射分化的關鍵因素也是強化。
③強化的種類
A.積極強化物(正強化物)與消極強化物(負強化物)
積極強化物:是指與操作性行為相伴随的刺激物,它可以增加操作性行為發生的頻率。
消極強化物:是指與操作性行為相伴随的刺激物,從情境中被排除時可以增強這種反應。B.條件強化物與概括化的強化物
原始強化物:對動物具有天然強化作用的刺激物,如食物、水等。 條件強化物:與原始強化物相伴随的很多中性刺激物,由于條件作用也具備了強化的性質,成為條件強化物。
概括化的強化物:當一個條件強化物與一個原始強化物形成聯系時,這個條件強化物就由于條件作用而具備了多方面的強化作用,成為一個概括化的強化物,如金錢。
C.強化作用的模式
固定時距模式。這是指在固定的時距内給予強化,而不管有機體在這一時距内作出多少次反應。
變異時距模式。這種模式是用平均時距代替固定時距,即在規定的一
段時間裡實施一次強化,但強化的時間卻不固定,有時兩次強化間隔時間很短,有時間隔時間又很長。
固定比率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後給予強化,而是在
有機體作出一定标準次數的反應後給予強化,其效果與固定時距模式類似,即在接近強化時,反應突然增多,而在強化後的一段時間裡,反應則減少。
變異比率模式。這種模式保持強化比率的平均值不變,但具體實施強化時,比率的範圍卻有相當大的變化。
(3) 對斯金納操作行為主義的簡評貢獻:
①斯金納是當代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他以操作條件作用為核心概念,并以高度精确的實驗技術精心構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建立了一門真正的行為科學。
②斯金納堅持極端客觀的行為主義立場,憑借嚴謹而富有生氣的觀察和精确嚴密的行為分析方法,建立了非常精确、客觀的操作行為主義體系,并且對一些難以回避的“主觀” 現象,也堅持以操作強化原理來進行具有說服力的解釋。
③斯金納對推動心理學的應用研究,使心理學走向社會事務和社會實際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程序教學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局限:
①人們認為斯金納忽視了理論研究。
②人們還認為斯金納的實驗研究範圍太窄,忽視了行為的很多方面。
③人們對斯金納的環境決定論也持強烈的批評意見。
3.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行為主義(1) 觀察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又稱無嘗試學習或者替代學習,他認為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及其表現的結果也可習得相應的行為。
觀察學習的四個過程:注意、保持、動作複現、動機過程。
(2) 三元交互決定論
他認為個人、行為、環境這三個因素之間,每兩者都具有雙向的交互決定關系,從而構成決定個體功能活動的三元交互決定系統。個體與行為之間是相互決定的,個體與環境之間是交互決定的,行為與環境之間也是相互決定的。
(3) 自我效能論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信念的感受和勝任感,它是個體對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需要的
能力的預期、感知和信念判斷,而不是行為或能力本身。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導、情緒喚起、情境條件等。
(4) 班杜拉的理論貢獻:
①他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納入行為主義研究範式中,用認知的術語闡述觀察學習的過程和作用,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他的觀察學習理論有别于直接的、機械的行為模仿學習,超出了傳統行為主義的範疇,使解釋人的行為的參照體系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填補了傳統行為主義的漏洞。
②班杜拉更加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改變了傳統學習理論重個體輕社會的傾向。
③他的實驗一般以人為研究對象,這就避免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由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當中的錯誤傾向,保證了研究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
局限:
①班杜拉的理論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導緻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統一性的理論框架。
②班杜拉忽視了發展變量的影響。
③雖然班杜拉強調了人的認知能力對行為的影響,但其研究的重心仍然是行為分析,對認知因素的重視度不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