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收到一則留言,寫道:“我認識一些一直很快樂的人,我覺得和他們是兩個世界。雖然當我痛苦時,他們說他們理解我,但我覺得他們說的話總是輕飄飄的。我甚至想和他們說:‘不,你們不理解。’我是不是多心了?”
我們之前也聽到過其他類似的說法,認為隻有痛苦中的人才能更理解另一個人的痛苦。也有抑郁症患者朋友曾經說過:“當我病好了後,一些過去我能理解的事,現在我卻沒法理解了。”
這種對“積極的人更無法理解痛苦”的感受,究竟隻是一種錯覺,還是有現實的依據呢?
來自斯坦福和耶魯大學的團隊曾經做過實驗,研究積極情緒與共情能力的關系。他們想了解人們的積極情緒會對人們的共情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1)主觀的共情評價,即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共情能力有多強;
(2)共情準确性,即一個人對他人情緒的識别和理解能有多準确;
(3)情感變化準确性,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情緒變化有多敏銳。
研究團隊們招募了121名參與者,并讓他們填寫問卷,測試他們的特質型積極情緒水平,該水平越高,意味着人們在總體上更偏向于感受到積極情緒。
此外,每位參與者還觀看了四個短片,分别叙述了強烈消極(父母去世)、一般消極(與房東吵架)、一般積極(夜晚開車穿越沙漠)和強烈積極(女兒拿到獎牌)的場景。在觀看時,參與者需要給影片中叙述者的情緒狀态一秒、一秒地打分,分數從1(極度消極)到9(極度積極)。
在看完每個短片後,研究人員會詢問參與者:你覺得自己在剛才看片的過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自己身處叙述者的處境”,并且能感到自己真的“身處叙事者的位置”。
此外,參與者們也填寫了量表,評估自己是否具有穩定的共情特質。量表主要考察了參與者站在他人角度理解别人情緒和觀點的能力,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懷有溫暖和關懷感的程度。
結果發現,特質型積極情緒與主觀共情評價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越是能經常感受到積極情緒,TA越是會以為自己是個很能共情别人的人。
然而,自我感覺與現實之間存在着落差。當參與者面對處于強烈消極情緒的叙述者時,他們的特質型積極情緒水平越高,對他人的共情準确性越是顯著下降。而對于其他三種類型的影片,特質型積極情緒并不會對共情能力産生任何效果,不會讓快樂的人更有能力去共情他人。
也就是說,一個人平時越快樂,越是無法理解他人強烈的痛苦。
不過,積極情緒對共情也不是隻有害處。研究發現,積極的人雖然更難以共情他人的強烈痛苦,但對别人情緒的好轉會略微變得更敏銳。(作者吐槽:但想想也挺難受的,我很痛苦時候你不理解,我心情好點倒是被你發現了= = )
02.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隻對和自己相似的情緒更敏感
研究團隊認為,情緒一緻性理論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積極的人不懂他人的傷悲,卻能略敏銳地察覺他人情緒在好轉。
情緒一緻性理論認為,我們對和自己情緒狀态一緻的信息更敏感。因此,當人們處于積極情緒中時,他們會更傾向于關注、獲取和回憶積極的信息。相反,當積極的人面對和自身狀态不一緻的信息(即消極情緒、消極信息)時,他們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低落”下來,去更好地體會和理解痛苦之人的處境。
這也解釋了開頭來信者的感受。痛苦的人之所以排斥積極的人,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感到快樂的人并不能很好地共情他們。事實上,研究發現,如果心理咨詢師處于積極情緒中,ta們對來訪者的情緒共情能力會下降,進而會影響到咨詢的深度。
這也是研究者們所擔心的:人們在陷入高度負面情緒的時候,最需要獲得支持,但是,全球性的積極情緒傾向或許會讓人們不太願意離開自己的積極狀态,去對其他面臨負面體驗的人進行準确的共情。有害的社會結果也會随之而來。
這則研究也提醒了我們去重視負面情緒的價值。是負面情緒讓有需要的人們更好地走在一起——比起一味追求快樂,你會更理解他人的痛苦,而那些感到痛苦的人也會更理解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