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

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23:17:09

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1、春曉唐·孟浩然,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一年級下冊全部古詩)1

一年級所有古詩帶翻譯

1、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到處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注釋

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啼鳥:鳥的啼叫聲。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賞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隐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采用直接叙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創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隐居鹿門山時所作。

2、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将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注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縣西南一百裡。《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

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送别的場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潇灑神态。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确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别,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 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創作背景

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遊泾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李白遊泾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泾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3、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産生的思緒 。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台。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争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擡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擡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講得即是卧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闆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闆,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

疑:好像。

舉頭:擡頭。

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隻是用叙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

4、尋隐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隻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缭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隐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鑒賞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去了,隻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小詩的後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裡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隻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隐括在内。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複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隻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詩中隐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隐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隻知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

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迹,浮萍一道開。

譯文

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從池塘裡采了白蓮回來。

他卻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迹。

注釋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迹: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将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詩人在詩中叙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于池邊,見小娃撐船而作下此詩。

6、小池

宋·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裡柔和的風光。

小荷葉才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隻小蜻蜓立在上頭。

注釋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裡。

晴柔:晴天裡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賞析

此詩是一首描寫初夏池塘美麗景色的、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

7、畫雞

明·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将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注釋

裁:裁剪,這裡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随便,輕易。

言語:這裡指啼鳴,喻指說話,發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戶:指衆多的人家。

賞析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

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态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緻。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