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家鄉的風俗習慣是每年臘月二十三要祭竈君。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竈王爺和竈王爺奶奶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王爺時,人們的風俗習慣是在竈王像前擺上用黏米制作年糕做貢品,寓意把竈王爺的嘴巴粘住, 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大概是為了祭竈君,家家戶戶都要烙火燒馍,并形成了習慣,火燒馍烙好後,要先獻在竈台邊的竈神像前,讓竈神享用,然後家人才開始狼吞虎咽吃起來。
我們那兒農村家家供着的竈君大都是在竈火(廚房)的鍋台裡邊的牆上張貼一張竈神爺和竈神奶奶的畫像,畫像兩邊貼着: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每年二十三後要揭掉煙熏火燎的黑黢黢的老竈爺像,換一張新的貼上去。标志着竈神上天述職完了,新的一年又以新的面貌回到工作崗位。
後來,村裡開始傳頌着一個小曲兒:
怪哉怪哉真怪哉,
大睜兩眼拜泥胎,
泥胎本是人手造,
抓土和泥做出來,
整個男像叫爺爺,
整個女像叫奶奶,
整個立像不會坐,
整個坐像起不來,
看着有眼看不見,
看着有嘴說不得(dai)
捅捅鼻子聞不見,
摸摸耳朵實疙瘩,
看着有手不會拿,
看着有腳不會擡,
你看怪哉不怪哉。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小曲兒的作用,祭竈君的事大概持續到九十年代,大部分人家都蓋了新房,扒掉了老舊竈火(廚房),可能是嫌張貼的畫像與潔白無瑕的牆體(或瓷磚)不協調吧,大都不再張貼竈君像了,反正随着時間的推移,祭竈君的事慢慢被人們淡忘了,不管祭竈結果如何,但人們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晚上都要烙火燒,祭竈的意識逐漸模糊了,飽餐一頓倒還是真的。
記得小時候過臘月二十三,是非常期盼的。每年臘月二十三那天,家裡有小孩子的就安排放寒假在家的小孩子去坡上拾烙火燒需要的柴火。烙火燒要文火慢慢烙,烙出的火燒馍火色勻稱,不能大火猛攻,否則,烙的火燒皮焦裡生。所以需要用瓤柴火,最佳柴火是蒿杆,橡樹葉子。小孩子們為了能吃上火燒馍,都聽從大人的安排,會在二十三前晌約三五好友結伴而行,半天時間割一捆蒿杆也不在話下……
日頭還沒落山,家家戶戶的竈火都會冒出烙火燒的黑煙兒,先烙的必定是圓燒餅似的圓火燒,小,圓,不添加食鹽,是甜的;然後再烙卷了蔥花,加入食鹽的鹹烙馍,整個鍋底就烙一個,沒有食油往鍋裡放着烙馍,烙馍的會用菜刀割下一塊剛買回來還沒燒煮的生豬肉片兒,往熱鍋裡抹一遍,随着滋滋啦啦的響聲,冒着一股股泛着香氣的青煙,一張手帕似的烙馍餅子貼了上去,蓋上鍋蓋捂着,竈下的蒿杆火苗熱情洋溢的舔着鍋底,一會功夫,解開鍋蓋,把烙馍翻了個身,再次蓋上蓋兒捂上,如此兩個輪回下來,一個火色均勻香噴噴的油烙馍出鍋了,一刀切成兩半,再切成四頁兒,烙熟的火燒馍先擺放在竈台裡邊的竈君像前供着,然後再燃放幾個炮仗,意思是打發竈王爺上天啟程了!最後再分發到等在竈台前饞涎欲滴的娃子們手裡,領到火燒馍的小孩們會吃着手中的烙馍,不約而同集中在一起,亮寶似的炫耀一下自家的烙馍,……
後來生活條件好了,烙火燒逐漸卷入大肉,做成了肉烙馍。
家鄉還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出門(出閨)的閨女二十三這個節日必須得到婆婆家過,不能在娘家了。據說是竈王爺要在這天按各家的人口給各家分配口糧,出門在外的女兒在娘家的話,口糧就會分配到娘家,而她新的一年生活在婆婆家會沒啥吃。
有閨女出門(出閨)到婆婆家的,娘家媽都會給女兒留下幾個火燒馍,等女兒回家的時候帶回婆家。裡邊也含有禮尚往來的意思吧!
如今,油烙馍走上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餐桌上,不再是節日才能吃的食品。可是人們仍沿照舊習慣,每年二十三這天烙火燒。
一過二十三标志着正式進入過年模式,家家戶戶就開始忙乎開了,着手準備過年,比如清掃房屋,加工熟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