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千萬首,但哪一首唐詩能排在第一?
這一直是一個争論不休的問題。
無論擡高哪一首詩,都會引發争論。
但對于大多數評論家而言,張繼的《楓橋夜泊》是得到贊頌最多的一首詩。
而張繼留存的詩歌很少,能看到的隻有不到十首,看起來不算高産詩人,但即便隻有這一首詩,也足以證明張繼是大唐萬千詩人當中位居前列的一個。
唐朝詩人張繼
《楓橋夜泊》雖然著名,但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卻一直被人争論不休。或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01. 張繼生平不詳,但卻因為這首詩而偉大《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屬于中晚唐時代的詩人。
這個時候,大唐政權已經處于下坡路,而詩歌創作卻沒有受到大地沖擊,亮眼的詩人和作品依然在顯現,雖然沒有盛唐時代的絢爛,但也足以讓大唐詩壇不因為國勢衰敗而沉淪。
張繼作為中晚唐時代的詩人,因為國運不昌,導緻其聲名不顯,有關他的記載不多,還都散亂在其他典籍之中,這對于研究他的生平和作品,造成了許多困難。
唐玄宗劇照(圖片來源影視劇照)
現在對于張繼的了解,隻能知道他中過進士,作為進士而無法揚名,這足見張繼所在的時代是多麼衰敗。
張繼當了進士,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但史籍記載他隻當個時間不長的小官,自然也就沒什麼政績可言了。所以,曆史上對張繼的記載就非常簡陋,也就不奇怪了。
好在張繼有才情,一首《楓橋夜泊》地出現,就證明了他進士資格的含金量,同時,《楓橋夜泊》所蘊含的意境和含義,千百年來一直争論不休,也讓他擁有了詩人的頭銜。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作品不多,按數量算,他絕對算不上名家。但《》卻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而這一級别是唐詩排列的最高等級,足見後人對他的認可。
楓橋夜泊圖
在筆者看來,張繼作為大唐時代的詩人,肯定不會隻寫了一首詩,但隻這一首,就讓他流芳百世,可以說是一個讓人難以相信的契機了。作為唐詩必讀的名篇,張繼是一個因詩而出名的人。
02.《楓橋夜泊》所表達的意境是什麼?《楓橋夜泊》是張繼夜晚在姑蘇城外的江邊小船上住宿,因為旅途在外,心緒不甯,所以怎麼也睡不着。
于是,索性就起來,寫下了這首詩:
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歌看起來,有些平淡無奇,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但這些日常所見的平凡,在詩人的筆下,就構成了一幅讓人難忘的江南水鄉夜景圖。
古畫中的江南水鄉
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江南水鄉夜景,經過詩人的組合,讓人感受到一種彌漫在心中、卻無法排遣掉的愁緒。
唐詩最美的境界是意境,而《楓橋夜泊》更具神韻的是最後兩句,寒山寺的鐘聲在寂靜的夜中傳來,不但烘托出夜晚的甯靜,也撞擊着詩人那顆不眠的心靈,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永恒和無法逃避的甯靜,又能引申出有關人生和曆史的遐想。
蘇州寒山寺
但有人反對這首詩所展現的這種意境,認為它純粹是在烘托一種氣氛,城外是遠離的意思,寒山雖然是廟宇的名字。
但也代表一種寒冷如冰的氣氛,寺就更不用說了,出家人聚集的地方,有出世的意思,其餘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夜半、鐘聲、到客船等,可以說,每一個詞都是在烘托氣氛,讓這種氣氛直達紙外,走進人的心裡。
在筆者看來,不管對于這首詩歌所代表的意境如何争論,但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作,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味,也足以代表唐詩發展的高峰了。
03.《楓橋夜泊》中的千古之謎,如何解釋?如果說《楓橋夜泊》隻是在意境上有所争論,那它的吸引力還難以持續千年之久,但更讓人驚歎的是這28個字中,還蘊藏着幾個千古之謎,千百年來,讓人猜不透。
《楓橋夜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将遊子心中的愁緒刻畫得如此細膩,但隻從字面上看,那些描寫遊子愁緒的詞義,似乎與現實中的場景完全對不上,似乎張繼所在的地方不是姑蘇城外,而是另外一個地方。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烏”一直被認為是烏鴉,但蘇州夜晚并沒有烏鴉群居啼叫的情景,所以有人認為應該是捕魚的水老烏,也是就是鸬鹚。
可以想象,無數隻鸬鹚聚集在一起鳴叫,一定會讓人倍感壓抑和愁緒,但卻沒有烏鴉帶給人的一種直感和不祥的感受。
站在枝頭的烏鴉
“霜”的解釋并沒有分歧,但有人說“霜滿天”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畢竟,霜應該降落在地面,而不會漫天飛舞。
但有人強調這時詩人站立在船頭,因為時間久了,霜落在身上,讓他把茫茫夜氣看成了漫天的霜濃。這樣解釋,或許說得通,但卻缺乏實據。
詩名叫《楓橋夜泊》,表明作者所乘坐的小船停泊在一座叫楓橋的橋邊,而蘇州城外的确有一座橋叫楓橋,但這個楓字又做何解釋呢?
楓葉飄落
按照對這首詩的解釋,這裡的楓代表楓樹,但是蘇州的江邊從來就沒有楓樹,如此一來,就讓人迷惑不解了,如果蘇州沒有楓樹,那詩中的“江楓”該做怎樣的解讀呢?
千百年來,名家的注釋都說是楓樹,難道大家都能看見這裡不存在的楓樹嗎?雖然詩歌追求的是意境,不必強求有實物,但張繼此時的這首詩是一首标準的寫實詩,作物一名詩人,在難以入睡的情況下,描寫眼前所看到的景物,可以說是一種本能。
那麼,張繼當時肯定不會去虛構一種不存在的東西,這樣一來,他所看到的“江楓”又會是什麼呢?
江楓到底是什麼?有關争論千百年一直沒有停止,有人說應該是指江楓橋,但楓橋得名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是先有詩歌,而後來才有将楓橋。不然,當地人怎麼會在沒有楓樹存在的情況下,無端地為一座橋起名為江楓橋呢?
近代有人在宋代的一件瓷器上,發現了《楓橋夜泊》這首詩,上面清楚寫着“江村”而不是“江楓”,那麼,原句是不是應該是“江村漁火對愁眠”呢?但這樣一來,雖然符合寫實的要求,但在意境上卻差遠了,而且還缺乏美感。
“夜半鐘聲”也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因為當時的寺廟,并沒有半夜敲鐘的習慣,宋代文豪歐陽修就提出過懷疑,并認為是詩人“貪求好句”而罔顧事實。
如果當時的寺廟的确沒有半夜敲鐘的習俗,那麼詩人聽到的鐘聲是從哪裡來的?寒山寺和将楓橋相隔不遠,想必詩人不會弄錯方位,但寺廟不敲鐘,又是一個事實,
所以,要弄清張繼到底聽到是哪裡的鐘聲,似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了。
張繼的《楓橋夜泊》
在筆者看來,目前要弄清《楓橋夜泊》中到底是“江楓”還是“江村”,以及其他的謎底,基本上已經不可能了,但這就是唐詩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如今,每一個到蘇州寒山寺去遊覽的人,縱然有萬般才情,但所能頌揚的就隻有這一首《楓橋夜泊》了。
文獻資料:《楓橋夜泊》與張繼之夢、《唐詩謎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