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喝茶不該講究這個講究那個,應該随意一點,但“随意”的度在哪兒呢?
我認為,再随意也應該知道有起碼的健康常識。
1、飲茶溫度要科學
常聽人說:“喝茶要趁熱”,那麼多熱才算科學的呢?
曾經由10個國家的23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腫瘤學》上發表的一篇名為《Carcinogenicity of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的文章中表明:
喝非常熱(高于65℃)的飲品,有可能導緻食管癌。[1]
圖片來源:199IT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網
專家建議,适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人的口腔、食道能耐受的最高溫度在50~60℃左右,超過65℃便足以燙傷粘膜。
65℃以上的水溫,嚴格來說,已經不是“熱水”而是“燙水”了,喝起來會明顯地燙嘴。因此,我們喝茶的溫度最好不要超過60℃。當我們用沸水沖泡茶葉時,剛泡好的茶湯溫度在80~90℃。
那要如何判斷溫度是否合适呢?
一般泡好的茶湯分到杯中,再等待1~2分鐘,抿一口不燙嘴就可以了,如果實在着急喝,也可以拿起來吹一吹再喝。
2、一年四季如何飲茶
江湖流傳:“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我們吃菜吃水果,都講究“應季”一樣。
春節飲用花茶,利用花香激發體内的陽氣,散發冬季時積存的寒氣。除花茶外,還可以飲用一些具有花香的綠茶。
夏季喝綠茶,可以清熱解暑,但我認為更多是由于春季時上市了很多新鮮綠茶,這時候春茶已經退火,應該趁着鮮爽喝綠茶。
秋季喝青茶,與青茶是半發酵茶有一定關系。秋季比較幹燥,除烏龍茶外,還适合喝生津比較強的茶,比如生普。
冬季是個寒冷的季節,也是個容易吃多的季節。這個季節适合喝一些溫性的茶,既不寒也能幫助消化,比如紅茶、黑茶、熟普。
3、每天喝茶的量應合理
我們可以每天喝茶,但應該适度,有一個合理的量。一個正常成年人每天沖泡飲用的幹茶量以不超過15g為宜。
除了量以外,喝茶的濃度也需要把握好,不宜飲用濃茶,因為茶中的生物堿對人的神經中樞有興奮作用,喝濃茶容易造成神經和腎髒負擔,也可能導緻晚上失眠。
正常來說,用個人的容量為150~200ml的水杯沖泡,因為茶葉一直泡在水裡,投茶量3g為宜;用150ml左右的壺或蓋碗沖泡時,投茶量可以達到7g~8g,但要注意别泡太久,出湯可快一些。
4、飲茶需要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能接受的茶類以及茶湯的濃淡不同,所以喝茶需要因人而異。
比如下面的人群:
神經衰弱的人,要喝淡茶,盡量少喝烏龍茶、生普,建議喝熟普或黑茶。
胃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喝綠茶、生普,容易加重腸胃的負擔,喝全發酵的紅茶對胃的負擔更小。
正在服藥的人,建議不要喝茶,更加不要用茶水喝藥。
等等。
有人肯定想說:喝茶有這麼多所謂的常識,真麻煩!
我想說,往往是不守常識的人覺得麻煩,心中有常識的人便會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注明。
參考資料:
【1】1數據來源:199IT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網.
【2】茶學概論/葉乃興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