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和感恩?文|李金燕拙文《論魯迅後期啟蒙思想的嬗變與深化》在《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刊發後,我收到許多師友的褒獎和鼓勵尤其是一些在讀的博士生學友,他們不僅為我高興,而且亦感到一種希望——因為年輕學者現在發表論文實在太難,刊物首先要看作者來曆、學曆、職稱、所屬的學術圈等等,有的刊物甚至根本不看學術質量,規定碩士學位的論文就不能發表而我作為一個毫無資曆、背景的博士生,論文能夠被一個在研究界享有盛譽的刊物錄用,感到非常幸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遇見和感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文|李金燕
拙文《論魯迅後期啟蒙思想的嬗變與深化》在《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刊發後,我收到許多師友的褒獎和鼓勵。尤其是一些在讀的博士生學友,他們不僅為我高興,而且亦感到一種希望——因為年輕學者現在發表論文實在太難,刊物首先要看作者來曆、學曆、職稱、所屬的學術圈等等,有的刊物甚至根本不看學術質量,規定碩士學位的論文就不能發表。而我作為一個毫無資曆、背景的博士生,論文能夠被一個在研究界享有盛譽的刊物錄用,感到非常幸運。
于是,我通過微信向李宗剛主編和編輯部表達了自己的感動和謝意。通過讀他的文章和微信請教,我感到李宗剛先生既是一位很有曆史意識,注重梳理學報史的學者,更是一位注重學術建設、尤其注重培養年輕人的老師。自2011年李宗剛老師擔任學報主編以來,先後主持編寫了一系列反映學報發展曆史的叢書。這不僅使我對《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辦刊理念及編輯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在李宗剛先生帶領下的學報編輯部諸位老師為學報的發展所付出的異常艱辛的努力。他們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令我由衷地敬佩。這些感受隻有親身經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
記得拙文投給學報不久後,我就收到李老師發來的一份外審意見,并受到他的鼓勵。他希望我能夠認真參考外審專家提出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論文。外審意見很中肯,對擴展我的研究思路、繼續深入研究該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我修改好論文後,發給李老師。随後,他便讓我把論文發給孫秋英老師。在孫秋英老師的具體指導下,我的論文進入了編校環節。
先是感動,然後就是感到慚愧,我意識到了自己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粗略和不足。學報對論文的引文和注釋的準确和規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是嚴苛。孫秋英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和嚴謹的編輯。她首先讓我按照學報的格式調整和補充了一些信息,随後,傳給我一個引文校對模闆,要求我按照模闆,将論文所有引文的原文和版權頁一一拍照,并粘貼在每一個引文和注釋下面,進行校對。校完後,發給她。我開始做這件事時,感到有些繁瑣,覺得沒必要。可是,随着校對工作的推進,我的心裡逐漸變得忐忑不安起來。因為我在論文中陸續發現了幾處引文和注釋有疏漏的地方。當我把引文和注釋原文校對稿發給孫老師後,孫老師對論文一字一句地進行了校對。
孫秋英老師不僅對論文的注釋、引文和标點符号進行細緻的校正,而且耐心地修改了論文中一些表達不通順或觀點表達不清晰的句子。令我十分感激的是,孫老師在校對過程中,還細心地指出了拙文中一處觀點論證不充足的地方。對于上述問題的修改,孫老師都一一耐心地通過微信給我指教。其中,涉及到需要對論文某些觀點或概念進行調整或修改時,孫老師還會不厭其煩地征詢我對其修改建議的看法。我們經曆了半個月的密切互動,論文終于完成了校對的初稿。
當我打開孫秋英老師發來的校對稿的掃描版時,看到稿子上有紅筆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感到十分慚愧,也非常感動。其實,孫老師有權自行修改我的文章,但她卻不辭辛苦,耐心賜教于我。
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種鞭策。孫秋英老師這種敬業和嚴謹的工作态度,不僅體現了她對待學術的虔誠的态度,以及對研究者的思想和學術觀點的尊重,而且體現了她對自身工作的由衷的熱愛。她不僅僅将編輯工作當做一種職業,而是一項有價值的、擔負某種使命的事業。盡管在現實中編輯常常被認為是“‘為他人做嫁衣’的匠人”,但在孫老師看來,編輯是“富有奉獻精神、創新精神的”,可以“通過其加工的學術論文”來“實現自我價值”的。誠如他們所說的那樣,“編輯稿件不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而且是直接參與到作者論文的建構曆史進程中”。正因為孫老師擁有這種思想主張,才促使她将自己所編輯的文章,像對待自己的孩子般給予耐心、細緻的培育與呵護。
編輯與作者之間這種密切的互動,不僅促進了學術文章質量的提升,而且提升了研究者的寫作能力。我便深受其益。這次論文的校改,使我意識到自身寫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這對學術剛起步的青年學者的學術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可以說,研究者成果的呈現,離不開編輯的創造性工作。一些優秀的成果,往往是由編輯和作者合作完成的。一種好的學術生态,也是由刊物、編輯和研究者共同構建的。在當前的學術環境下,刊物和編輯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為當前刊物并不缺乏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成果和論文很難得以發表。特别是對于青年學者,他們可能有許多好的觀點或一些新發現,但是由于他們資曆淺,文章寫作未必很成熟,所以往往得不到支持和鼓勵。這對于中國學術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我從李宗剛老師這裡感受到,他非常注重幫助和提攜青年學者。
在我投稿過程中,李宗剛老師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與我有過兩次通話。第一次是在我投稿後不久,便接到李老師的來電。我與李老師未曾謀面,不知談什麼好,當時内心有些惶恐。沒想到,李老師毫無架子,他的随和與坦誠,很快就驅散了我的緊張感。我們暢聊了近半個鐘頭。他仔細了解了我的研究方向、研究興趣以及将來的研究規劃等等,也知道了我面臨着即将畢業、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困難。在這期間,他也跟我談到了作為主編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學術期刊版面緊張、生存艱難等現狀。最後,他說道:“我們刊物還是很注重扶植年輕人的。”這讓我非常感動。
拙文臨刊發前,我與李宗剛老師又有過一次通話。他對我說了許多鼓勵的話,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師說過:“學術新人要精心打磨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好好把握每次展示自己學術成果的機會,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要是年輕人發表的文章,一直沒有産生反響,慢慢将會被歸為沒有學術影響力的學者之列”。臨挂電話,我對李老師的幫助表示感謝。他鼓舞我說:“希望你在學術上繼續耕耘,将來有所成就。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回報。”我與李老師素未謀面,他卻像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給予我許多耐心的指導和鼓勵。他的殷切期望,既使我頓感壓力,又令我倍感溫暖和感動。
回顧目前學術界的狀态,可以說,李宗剛老師這種無私、寬厚和扶持青年人的情懷,體現了中國學術建設的希望和未來。盡管學術研究中還存在小圈子的現象,存在着唯學曆、唯職稱、唯名聲、唯名氣、唯名校等現象,但我們也真切感受到許多學術前輩、學術平台對于青年學者的關心和幫助,一個公正、平等、有利于學術發展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環境正在形成。而《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此時所表現出的學術情懷和不懈追求,将鼓勵更多的年輕學人敬重學術本身,樂意奉獻,敢于創新,打造中國學術的未來。至于我,定會銘記山東師大學報的指導和幫助,将感恩化作前進的動力,在将來的學術之路上倍加努力,以報答學界各位老師對我的鼓勵、關愛和幫助。
(作者系複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