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驢同屬馬屬,雖然它們不同種,屬于獨立的物種,但是它們有共同的起源。兩者雖然已出現生殖隔離,有意思的是兩者間雜交還能夠産生後代。所産雜交後代為騾子,細分的話,公驢與母馬生産的後代為馬騾,公馬與母驢生産的後代為驢騾。
也就是說這三種動物可以說是“一家親”,都屬于大型家畜類,為人們生活生産服務。有趣的是騾子的顯性基特征通常随母系,母馬生産的馬騾一般更神似馬,兩者最明顯的分别是騾子耳朵比馬大,尾巴比馬短;母驢生産的驢騾一般更神似驢,耳朵比驢耳朵小,尾巴又比驢尾巴長。
雖然說在農耕時代,馬、驢和騾子主要為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産服務,并不像豬羊“一塊菜”,主要供應人們肉類食用。但是,古人在生活中也會吃到馬、驢或者騾子的肉。古人卻給出了不同的評價:“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古人為何說“馬肉臭”?忌諱吃騾馬肉?
驢肉香
在河北這邊有不少形容驢肉美味的俗語老話,比如說:“地上驢肉,賽死天上龍肉”、“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驢湯”、“甯舍孩和娘,不舍驢闆腸”、“吃了驢肝肺,能活一百歲”等等,可見驢肉的美味在當地有口皆碑。
所以,在河北這邊,無論大街小巷,基本都有驢肉火燒店。特别是秋冬季節,人們早上起來來一個驢肉火燒,配一碗粥或者一碗闆面,吃點鹹菜,就是早餐标配。這好比于河南人早餐,喝胡辣湯配水煎包或者油馍吃,又好比四川人早上起來吃一碗紅油小面一樣的道理。
随着人們對驢肉的營養價值研究發現,驢肉不僅肉質細膩美味,而且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于豬肉、牛肉,在家畜肉類中算得上是珍肴,食用價值極高。所以,現在驢肉在家畜肉類中,屬于優質的高端食材。
馬肉臭
去草原上,或者新疆的人,吃過當地人們經過獨特手法烹饪的馬肉都清楚,馬肉味道一點也不酸臭,反而是味道鮮美。實際上,民間人們說馬肉臭,與馬肉肉質比較驢肉粗糙,且汗腺比較發達有關。所以馬肉味甘、酸,在烹饪過程中會有酸臭味兒,如果烹饪不好,确實有些邪味兒。而馬匹自古以來都是比較珍貴的家畜,或者作為軍馬來用,日常大多數人根本難得吃到。
也就是說,民間大多數地方的人們并沒有烹饪馬肉的技術,即便是有馬肉,烹饪不好,好比不會做魚的人,做的魚腥味重,也不好吃。特别是古代,不盛産馬匹的地方,人們加工烹饪馬肉的技術水平有限,加工出來的馬肉酸味比較重,所以古人才認為馬肉酸臭不好吃!
實際上,馬由于善于奔跑,所以肉脂肪較少,馬肉脂肪近似于植物油,其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獨特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有着很好的食用價值。所以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有吃馬肉的習俗,在我國新疆和内蒙草原盛産馬匹的地方,當地人們都有吃馬肉的習俗,而且烹饪出來的馬肉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打死不吃騾子肉
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産物,所以騾子肉也繼承了馬肉和驢肉的特點。肉質雖然沒有驢肉細膩,但是又比馬肉細膩,營養價值結合了馬肉和驢肉的優點,如果烹饪好了,可以說吃的時候,根本無法與驢肉區分,都是非常美味有營養的肉。在民間有俗話說:“天上鵝,地下騾”,意思是騾子肉賽天鵝肉。可見騾子肉一點也不難吃,而且食用價值并不低。但是,為什麼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說:“打死不吃騾子肉”呢?
一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古人認為,騾子這種馬和驢雜交的物種,基本上沒什麼繁殖能力,這在古代根深蒂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宗接代觀念中,人們通常忌諱吃這種沒有繁育功能的動物,怕影響人們的生育後代的能力,顯然這沒有科學依據,是老思想作怪。
二是、基本沒有人平白無故殺騾子吃!騾子這個人類幹預生産出來物種,結合了馬和驢的優點,耐飼性和抗逆性很強,通常當作畜力來用,在農耕社會基本不會有人平白無故殺騾子來吃肉。所以在以前民間出現的騾子肉,要不是生病死掉的騾子,要不就是老死的騾子。病死的騾子肉吃了不健康,老死的騾子辛苦了一輩子,肉老不好吃也不忍吃。因此,民間才有甯願“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
随着農業機械化的大量普及,以及現代化高科技的發展,馬、驢和騾子這三種動物在農業生産中的使用地位不斷下降。從它們如今綜合價值來看,由于驢的耐飼性、抗逆性、繁殖率和食用價值綜合更勝一籌,所以驢的食用價值被不斷開發利用,現在有不少專門的肉驢養殖戶,養殖肉驢供應消費者需求;馬匹由于需要廣闊的草場,所以主要還是草原上養的比較多,有騎乘也有肉用,民間散養的并不多見;騾子基本結束了它們的曆史使命,除了少數地方還有騾子,在民間更是難得一見。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自古以來驢肉的生産和食用在民間更為普及,相比之下人們也更加熟悉,更能接受。因此,古人才會留下“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