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古宙時期的地球大氣幾乎不含氧氣,到了太古宙時期,随着海藻的産生和繁衍,大氣層中的氧氣濃度緩慢升高,為各種生物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圖源:視覺中國
今天,氧氣這種特殊氣體在空氣中約占21%,絕大多數真核生物都依靠線粒體進行生物氧化,“燃燒”氧氣和産熱營養素來獲取能量。
氧氣如何到達細胞内的線粒體呢?以人類為例,首先,它通過吸氣運動進入氣管,就好比進入了白色的隧道。這條隧道不斷分叉,變得越來越狹窄,經過23次分叉終于到達末端的肺泡囊。每個肺泡囊由17個左右肺泡組成。這些肺泡有大有小,彼此相通。按照物理學原理,小肺泡的空氣會向大肺泡轉移,導緻小肺泡塌陷和大肺泡膨脹,幸虧有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調節,使肺泡内壓力和肺泡表面張力相互制衡,肺泡的大小在正常範圍内波動。
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毛細血管基膜等組織構成了呼吸膜,這是空氣和血液之間的一道屏障。呼吸膜的厚度不到一微米,最薄的地方隻有0.2微米,體型小巧、具有脂溶性的氧氣分子就像崂山道士一樣輕而易舉穿過這面“牆”,就進入了毛細血管中的血液。
血液對于一個個氧分子而言就像汪洋大海,它們如何渡海遠征呢?隻見氧分子們迅速找到了運輸工具——數以億計的紅細胞上的血紅蛋白,具有結合氧氣的能力。每一個血紅蛋白分子可以結合4個氧分子,如果結合得多,血紅蛋白就呈現鮮紅色,如果結合得少,血紅蛋白就呈現暗紅色。這使得動脈血的顔色比靜脈血更紅,而如果人體缺氧,皮膚黏膜就呈現青紫色,臨床醫生稱之為紫绀。
血液循環帶着氧分子在體内運輸,達到組織器官的時候,由于組織器官消耗氧氣使組織液及毛細血管血液中的含氧量下降,氧分子就從血紅蛋白上解離下來,透過血管壁進入組織液,再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内,最後進入線粒體,成為生物氧化的燃料。生物氧化之後産生的“礦渣”——二氧化碳,原路返回到血液,進入肺循環後從肺泡排出。
圖源:視覺中國
氧氣分子沒有指南針,它們如何在人體中漂流而不失去方向呢?決定其方向的是看不見的氧分壓。氣體分子不斷運動産生壓力,其中某一種氣體分子産生的壓力稱為分壓。某種氣體的分壓等于混合氣體的總壓力乘以該氣體的容積百分比。比如,空氣中氧氣的比例約為21%,氧分壓就是760毫米汞柱乘以21%,約為159毫米汞柱。在人體内,氧氣必須溶于體液才能夠運輸,這時它的分壓與溶解度以及各部位的耗氧量等因素有關。動脈血中的氧分壓約為100毫米汞柱,靜脈血中的氧分壓約為40毫米汞柱,到了組織約為30毫米汞柱。氧氣分子始終向着氧分壓低的方向轉移,這使它終能找到并貢獻給組織。
血紅蛋白氧飽和度(以下簡稱氧飽和度)是評價氧氣運輸的重要指标。血液中實際的氧含量與最大的氧含量的比值稱為氧飽和度。動脈血的氧飽和度約為97.4%。隻要動脈血中的血紅蛋白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血液就可以攜帶足夠的氧氣,即便人類身處高原,空氣稀薄,隻要動脈血中的氧分壓不低于60毫米汞柱,就可以維持90%以上的氧飽和度,機體供氧正常。但如果外界空氣過于稀薄或因呼吸困難、肺泡纖維化、肺泡充血水腫等使氧氣無法順利進入血液、氧分壓低于60毫米汞柱,血紅蛋白氧飽和度就會急劇下降。臨床醫生會根據病因用吸氧、呼吸機或體外膜肺氧合等方法提高病人的氧飽和度。
氧氣是人體的燃料、是細胞的能量來源,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氧氣的攝入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人體中氧氣過量,會産生氧自由基等副産品,加速衰老并引發各種疾病。
隻要我們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濫用藥品和保健品,防治呼吸系統疾病,體内的氧氣就可以恰如其分地正常運輸,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學會理事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衆号ID:kepui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