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刻石闆拼成的“詩上莊”。新華社記者曹國廠攝
新華社石家莊8月22日電(記者曹國廠 嚴钰景)矗立着30多個中外著名詩人石刻雕像的詩歌園,刻有百餘首中外詩詞的詩歌廣場,收藏近百位詩人作品的詩人之家……在河北承德市興隆縣燕山深處,一個叫詩上莊的小山村靠詩歌文化興村富民,已成功舉辦兩屆國際詩歌論壇。
一溝清溪,兩側青山。詩上莊的民居順着山勢水流而建,像是“長”在了大山的“褶皺”裡,美如畫卷。種滿“村花”雞冠花的村道兩旁,随處可見的詩詞碑林是一道靓麗風景線。從李白、杜甫、白居易到但丁、雪萊、泰戈爾直至現代詩人,詩歌镌刻在石頭上,也刻進村民心裡。
“全村251戶共760多人,上至九十老翁,下到四歲稚童,幾乎人人會背詩、會寫詩。”承德市作家協會主席劉福君介紹,拿起鋤頭是農民,抓起筆杆是詩人。詩歌就在詩上莊的山林裡、溪水中、屋檐下、竈台邊、田壟上,讀詩、背詩、寫詩已是村民生活的常态。
詩上莊村的笑臉牆,遠處有村民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曹國廠攝
2012年起,劉福君出點子、籌資金以詩歌文化“重塑”詩上莊,為這個生養自己的小山村修建旅遊公路、文化禮堂、圖書館和書畫院等,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他還成立了孝親敬老基金會、鄉村藝術團,舉辦賽詩會等,讓民風民俗為之一變。
小學文化的村民張淑華一年寫了兩本讀書筆記,隻為學寫詩;71歲的吳學枝三年創作700多首詩,用光了近300根油筆芯;年近六旬的老哥倆付海林和付海春為賽詩暗地裡較勁……賭博的現象消失了,耕讀傳家的古風體現在每家每戶的家訓中。
村民們還自發組建了微信群,誰新創作了詩歌就發布在群裡,大家一起讨論修改;想朗讀一首詩歌也可以傳到群裡,共同分享詩歌的美好。
2015年,詩上莊舉辦首屆“中國·興隆詩上莊”國際詩歌論壇,詩人和農民賽詩互動的新穎形式吸引多名外國知名詩人參會。2017年的第二屆論壇吸引匈牙利、尼泊爾、印度、埃及、韓國、美國和日本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位詩人和文化界人士齊聚詩上莊。
“美國詩人梅丹理主動要求留下來多住幾天,跟村民們探讨詩歌,還把村道旁、山崖上的詩歌碑林全部抄錄了一遍。”劉福君回憶,一些參會的外國詩人表示在小山村裡舉辦國際性詩歌論壇非常有創意,詩歌的人民性在這裡得到了最好诠釋。
實際上,詩上莊的村民們對詩歌的熱愛也有“文脈”可尋。1956年,小山村裡走出了第一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鄉土詩人劉章,之後又相繼湧現出數位中國作協會員和河北省作協會員,出版近百部詩文集,被中國文化界譽為“詩上莊現象”。
詩歌改變了村莊和村裡人,更帶來了财富。如今,一輛輛外地旅遊大巴車駛進詩上莊,大批遊客專程來這裡尋覓“詩和遠方”,在青山綠水間探尋“李白詩中路,王維畫裡家”,來親眼見證鋤頭和筆是怎樣在質樸的農民手裡交替輪換并收獲詩意的果實。
詩上莊村道邊的詩歌牆。新華社記者曹國廠攝
随着遊客增多,村民們紛紛辦起特色民宿。43歲的李海萍把自家宅院重新擴建裝修,建成上下兩層共12間客房的天寶民宿,推門看山,開窗聽水。2017年開業以來,門前的小院裡總是停滿了挂外地車牌的私家車。
“房間天天爆滿,僅七八月的營業額就能達到8萬元。”李海萍笑着感慨,以前光靠種地哪敢想能掙這麼多錢。“遊客們都是為詩意生活而來,詩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村旁綿延的青山上栗子樹和山楂樹已挂滿青果累累,年産闆栗20多萬公斤、山楂約25萬公斤,又給村民們帶來額外收入。老家的日子越過越美,在外地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鄉擇業。“近兩年已有30多個青年回家就業創業,這個趨勢還在繼續擴大。”劉福君說。
“詩上莊一直是省級貧困村,2012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一半家庭是貧困戶。”詩上莊村黨支部書記劉福強說,2018年人均收入已達6000元。
“未來,詩上莊将以研學遊、體驗遊為主,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發展休閑養老,逐步形成以詩歌為核心的文化産業。”劉福君說,在此基礎上,還将與同屬一條水系的另外幾個村子連成一片,打造真正的詩歌小鎮,帶動周邊更多村子共同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