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有一道菜,俘獲了所有人的心,吃起來既有可口的鮮味,又有一股淡淡的黃漿水味道,它就是“幹子燒豬肉”,有着人間煙火味與湯池人情結的美食。
小時候,住在湯池果樹山區一個叫搓耳石的小山村,最期盼家裡來客人,又能吃上幹子燒豬肉的“洗筷湯”,等客人吃完走了,媽媽就将盆中剩菜加點“井罐湯”熱一熱,就是我們兄妹一頓饕鬄大餐,小小年紀也能“扛”上兩大碗飯。
長大工作了,那個時候公家、農家來客人招待标準配置就是“幹子燒豬肉”,即一個煤油(柴)爐、一個二爿鍋、将燒好的幹子、豬肉放入鍋中炖着,直炖至幹子起“孔”,滿屋飄香。這小小的二爿鍋好像永遠裝不滿、吃不折(方言完的意思),因為這鍋裡可以加菜加油加湯,如青菜蘿蔔黃心烏粉絲、豬油、“井罐湯”等,我理解這道菜應該叫“幹子炖豬肉”,也可能是現在餐桌上“鍋子”的由來。
至于為什麼叫“幹子燒豬肉”,老家的一位大隊書記是這樣說的“幹活就有肉吃”,他老人家雖然是大字不識一鬥,但話糙理不糙,那個時代不幹活飯都吃不上,何況吃肉? 鄉下人對這道菜有不同的說法,公家燒的叫“豬肉燒幹子”,農家燒的叫“幹子燒豬肉”,一看就明白是不一樣的。
不過那時候公家招待也是很節儉的,我剛工作是在果樹中學,承蒙領導信任還兼任司務長。公務來人,就去老街食品站和豆腐店,用兩張油漬斑斑的收條換回二斤豬肉、二十塊幹子,學校裡有片小菜園,拔幾棵菜,酒是從廬江酒廠批發的糧食酒或“八角沖子”酒。一頓飯能吃上一兩個小時,下桌子時臉是紅的,鼻孔是黑的,罪魁禍首是酒和煤油爐子。
那個時代,物質比較匮乏,農家來客人招待可能比公家“大方”,尊貴的客人來了,除“幹子燒豬肉”外,還要殺隻雞,一般的客人來,增加兩個時令蔬菜,是人之常情,也淳樸鄉民的好客之道。
老家,一直在變,樓房多了、馬路寬了、鄉村美了,未曾改變的是幹子黃漿水的味道。
老家,一晃三十年,不變的是那幹子炖豬肉的念想。
說到現在,該普及一下這道美食需要的食材:土豬五花肉500克、豆腐幹10塊、調料生姜、蔥花等适量。切記豬肉是土的,幹子是手工磨石膏點漿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