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8 20:11:03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1

  說課視頻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2

  說課稿  

一、說聯系

《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千克、克、噸》第一課時的内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是一節量的教學課。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3

學生此前已學習過人民币、長度、時間等計量單位,且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有關物體的輕重,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質量概念。因此,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概念,為認識噸以及日後解決有關質量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說目标

基于對2022課标的研讀和目标定位的可觀察、可操作、可檢測性,我拟定了以下教學目标: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中,感受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培養抽象能力。

3.通過多樣的感知活動,認識質量單位,嘗試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量感,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說學情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三年級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抽象思維能力較為欠缺,對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差異。

因此我通過訪談等對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對質量的認知情況。

1.共性學情:大部分學生能直觀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且知道用秤稱量物體的質量。

2個性學情:大部分學生不會讀秤,且在判斷物體輕重時會受物體的大小、形狀、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對于1千克和1克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因此,對于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具體認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學生的真實起點和困難之處。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掌握“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1克實際質量的概念,靈活運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能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适的質量單位。

【确定依據】一是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認知情況;二是知識的結構。

五、說教材處理

學生第一次接觸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無法通過觀察來獲得量感上的體驗,結合教材的編排,我進行了如下處理:

1前置性作業:周末陪家人購物,初步建立質量的概念。

2多元活動,獲得更深層次的量感體驗。

(1)“估、稱、掂、找”的活動

(2)“小手當天平”遊戲

(3)“量感小達人”比拼

(4)觀賞視頻,了解度量衡的故事

【處理依據】量感是關于量的一種直覺,它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維的成分。

六、說教學過程

基于上述研究,本課教學結構如下: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4

在雙減政策下,利用課堂時間提質提優尤為重要。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标,我通過“重體驗”“重估測”“重思考”這“三重”發展學生的量感,并設計了“課前感受,前置學習”、“課中探究,豐富量感”、“構建概念,内化量感”、“觀賞視頻,知史明理”、“課堂小結,鞏固升華”這五個環節。

環節一:課前感受,前置學習

布置前置性作業:周末陪家人購物,觀察所買物體的質量。通過課前感受,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了質量的概念,至少用心的學生已經知道1公斤蘋果大約有幾個了,也不會說出一個蘋果重一噸這樣的話了。通過交流分享,自然而然地引出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開門見山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内容。

【設計意圖】2022年版課标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自主探索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環節二:課中探究,豐富量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學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通過“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的活動,讓學生反複去體驗、感覺,逐步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活動一:認識“1千克”

在探究“1千克”有多重這一活動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估一估:同學們,通過周末購物,你們知道1千克有多重嗎?今天我也帶來了一些蘋果,你們能估一估“幾個蘋果約重1千克”嗎?

(二)稱一稱:驗證估測結果,發現原來4個蘋果的質量約重1千克。

(三)掂一掂:組内成員輪流掂一掂1千克的蘋果有多重。

(四)找一找:

1.找一找:為了豐富學生對1千克質量的感受,我還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利用掂的感覺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2.完成認識1千克記錄表。

認識1千克記錄表

物品名稱

物品數量

實際質量

3.觀察比較

學生可能會發現:4個筆盒約重1千克,5本課本約重1千克,8個水杯約重1千克……通過分享,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發現:物品不同,數量不同,質量可能相同。

【設計意圖】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活動是數學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量感的建立,必須在反複的操作體驗活動中形成表象,因此,本活動通過多重的估、稱、掂、找等活動中初步建立“1千克”的質量概念。

·活動二:認識“1克”

在“1克”有多重這一活動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小手當天平”遊戲

把1顆黃豆放在盤秤上,盤秤的指針絲毫未動,引導學生說出黃豆太輕,應該換天平來稱較輕物品。并請學生兩手平舉當天平,左手握1克砝碼,右手抓黃豆,用心感受抓幾顆黃豆時天平會平衡,利用天平驗證幾顆黃豆約重1克,從而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2類比經驗,感受1克

根據“千克”的探究經驗,學生可以分小組通過“估、稱、掂、找”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1克,發現1個2分硬币約重1克,3個回形針約重1克。

【設計意圖】該遊戲不光加深了學生對克的認識,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當謎底揭曉的那一刻,估對的學生很興奮,同時也引起了學生對估測的濃厚興趣。

環節三:建立概念,内化量感

1.實踐操作,理論升華

通過多重的體驗活動認識“千克”與“克”,引導發現:計量較重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計量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踐後再思考,得到的結論很快内化成自己的知識,量感進一步升華。

2.小組探究,内化知識

對認識“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認識,我讓學生在小組自主探究千克、克之間的進率關系,體現課标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同時加深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間進率的理解與認識。

(1)思考: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2)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千克與克的進率。

(3)學生可能會發現:

預設1:每袋鹽500g,兩袋鹽是1000g,放在盤秤上稱一稱也是1kg 因此1千克=1000克。

預設2:看一桶油注明為1000g,稱一稱正好是1kg,因此1千克=1000克。

預設3:之前學過1千米=1000米,因此1千克=1000克。

這樣,簡單、明了地揭示了千克與克的内在關系。

【設計意圖】2022年版課标“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提出: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逐步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學生在思考中體會到質量單位的使用範圍,并自然地形成了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這既是對新知的内化,也是對後續内容的提前感悟。

3.知識運用,深化感知

(1)播放視頻,介紹生活中的徒手稱重高手。

(2)“量感小達人”比拼:小組内利用掂的感覺去估物品質量并稱重驗證,選出組内的“量感小達人”。

【設計意圖】教學應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本環節通過小組探究、量感小達人比拼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量感。

環節四:觀賞視頻,知史明理

在多重的感知活動後,學生對“千克”和“克”的質量單位已有直接感覺,對此,本環節我将以成語“半斤八兩”引起學生的好奇,并播放視頻,了解度量衡的曆史與發展,進一步加深對度量單位意義的理解,豐富并發展量感。

【設計意圖】2022年版課标指出:認識質量單位,嘗試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量感和應用意識。

環節五:課堂小結,鞏固升華

1.提出問題:

①對于本節課的内容,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②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教學梳理,課堂總結

七、說練習處理

在“雙減”政策的前提下,優化練習設計已成為課堂教學中思考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安排了基礎、提升、拓展的分層練習,力求達到“有序”、“多樣”、“有度”的目的,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1.基礎練習

(1)填一填。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5

(2)在(  )裡填上合适的單位。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6

(3)填一填。

3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2.提升練習

(1)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比較,哪個重些?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7

(2)看一看,猜一猜。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8

3.拓展作業:設計“數學寫話”學科融合作業,表達他們對探究過程的感受與體會,并把學生的作品進行集中展覽,逐步發展學生的量感。

【設計意圖】量感是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當學生想要描述一些物體的質量時,就需要在腦海中找到其參照物。所以,學生在完成數學寫話這一學科融合作業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表達他們對質量的感受和體驗,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量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八、說教學評價

2022年版課标指出:采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通過師評、自評和互評三種評價方式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

(一)師評:注重語言的藝術,通過“我很欣賞你的想法”、“你的點評讓老師眼前一亮”等評價語激勵學生。

(二)互評:課後采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實現學生自評與互評。

張祖慶小學數學優質課全套(順德數學之窗勒流沖鶴小學梁靜霖千克)9

評價表

(三)自評:寫一寫自己在本節課學習中的進步與不足。

量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我們利用好“重體驗”“重估測”“重思考”這“三重”,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發展學生的量感,讓學生發現、感受到數學的美,被數學本身的魅力所吸引,這才是學好數學的滄桑正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