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傳承與弘揚?【重推】甘肅文化的厚積與薄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甘肅文化傳承與弘揚?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重推】
甘肅文化的厚積與薄發
吳辰旭
陶明托人捎來他近日出版的——裝幀精美的著作《甘肅通鑒》一書,着實讓我既驚又喜。驚詫之餘,更是欽佩。翻閱這三本解讀甘肅的皇皇大著,從主導思想、編纂體例、資料蒐集,到圖文互照、整體布局、内容真實等方面,給人透出一股清新隽永的時代氣息,通過宏大高遠的視野和豐富精湛的專業知識,詳盡描述了甘肅的發展變遷和文化傳承,成為人們認識甘肅、了解甘肅、讀懂甘肅的導覽圖和通俗讀本。喜何如之!
從總體設計上,作者取宏用細,采用一縱二橫的結構,鑲嵌得恰如其分,描繪得生動得體。一縱即上卷,二橫即中卷和下卷。一縱是對甘肅曆史的深度梳理,悠遠、厚重和詳備。作者陶明的用心之處,在于廣搜博覽,把一些有關甘肅文化的新發現、新論證、新考釋,都融進自己的著作之中,從而平添了甘肅文化之厚重、文化之絢爛、文化之瑰麗。這一縱,為二橫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甘肅通鑒》的刊行,不僅從時間、空間上探究甘肅文化的厚重,更是從自然、人文中領略甘肅文化的蒼勁。
二橫中的第一橫:作者把着眼點顯然放在甘肅獨特的地理形貌和以之為積澱形成的獨特文化上。衆所周知,文化是特定地域的産物,地候表征、物象樣式、民族繁衍、社會形态等,無不打上地理的烙印。所謂民俗性、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都是特殊的地域性塑造的結果。
甘肅奇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文化的多樣性、生态的豐富性、聯系的廣泛性,承東出西,負北向南,文化的輻射與吸收、碰撞與互鑒、交流與融合十分頻繁,不僅為隴原多元文化和紅色文化,植入深厚的曆史底色,也為甘肅發展展示出廣闊的前景。人們把甘肅比喻為一柄玉如意,這其實是對久遠曆史的一種回應,北宋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就滿懷羨慕地描述過絲綢之路的盛況和隴右地區的繁榮,“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敦煌的富麗堂皇,應當是昔日甘肅輝煌的象征,甘肅作為漢唐盛世的拱圍,曾經彪炳千秋,後來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東遷,戰争頻仍,兵燹禍連,風光不再。如今經七十多年踔厲奮發,生态恢複,建設蔚起,厚積的文化正在為現實變革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镌刻千裡隴原的圖卷,山川秀美;構建美好新家園的宏音,铿锵有力。在這片曆史悠久神奇、文化底蘊厚重的廣袤大地上,孕育了無數彪炳史冊的曆史奇迹,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多元文化,積澱了走向卓越的文明根基。一代又一代隴原英才,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橫是作者的着力之處:經濟發展、區域布局、“一帶一路”。如果說一縱鑄就了靈魂,第一橫充實了肌肉,那麼第二橫就是血液充沛地流淌。
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曆來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略要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團結的橋梁紐帶和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陸路通道。以昂揚姿态撥動時代的琴弦,在百舸争流中奏響更加雄渾的時代強音,彰顯甘肅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氣象,開創富民興隴的恢宏篇章。本書條分縷析,分類歸衍,用大量數據圖片陳述,讓人心動目開。
特别是對絲綢之路的專章解析,更令人視野宏遠、風雲動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隴原大地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千年絲路再展新姿,飛天舞蹁跹,甘肅必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蝶變、超越、升華。
“隴原千裡歌動地,黃河九曲浪拍天。”《甘肅通鑒》的作者通過百餘萬的泱泱文字,千餘幅的精美圖片,詳盡地描述了甘肅的發展變遷和文化傳承,向廣大讀者展示了隴原大地的獨特魅力和蓬勃活力,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作者陶明通過多年來對國家發展戰略及甘肅省情的潛心研究,結合自己三十餘年的工作實踐,以翔實的資料、全新的視角、理性的思考,對甘肅的曆史、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入的梳理、探究和解讀。廣視域,全方位,多維度,從曆史的經緯與現實的聯結上,讓我們讀懂甘肅,摯愛甘肅,寄殷望于甘肅,可謂大缶雷音,應是一部力作,把文學性、資料性、可讀性融為一體,既可作工具書去查詢,亦可作文學書去欣賞。以通透為宗旨,以剀切為明鑒,有靈魂,有骨架,血肉豐滿,肌理清晰,血脈偾張,本書上中下三卷整然一體,渾然天成,實屬不易。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厚積的隴原文化,展現出堅實的精神脊梁,正受時代的呼喚,化為薄發的巨大動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甘肅通鑒》,陶明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