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有資料記載,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在清明節,全國各地會有祭祀、掃墓、踏青等活動,在飲食上,南方流行吃青團,其他地區也有特色的清明飲食,如暖菇包、黃煎、面花等。
清明習俗:祭祀、踏青、插柳
清明時節,氣溫逐漸轉暖,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rú),三候虹始見,意思是這個時節白桐花開始綻放,田鼠像小鳥一般多了起來,雨後的天空中也可以見到彩虹了。
在習俗方面,民間認為,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主題。這一天,人們通常為逝去的親人掃墓,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也體現出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清明前後,氣溫回升,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踏青好時節,人們會走到山野林間遊玩,欣賞春色。
清明期間,也是楊柳發芽抽綠時,民間還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會折柳條編起來戴在頭上,也會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用以辟邪。此外,清明期間,各地還有植樹、放風筝、蕩秋千、蹴鞠、鬥雞等活動。
清明飲食知多少?
清明節期間,各地有不同的飲食習俗。
青團
清明時節,江浙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做好的青團外表油綠如玉,口感糯韌,甜而不膩,其綠色表皮用糯米粉和艾草的汁水混合制作,餡料通常用糖豆沙制成。除了經典的豆沙餡青團之外,還有鹹蛋黃、芝士芋泥、蛋黃肉松等口味。
艾粄(bǎn)
“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的清明美食,艾粄與青團有相似之處,也是用艾草和糯米做皮、包裹餡料。不一樣的是,艾粄做好後會用芭蕉葉或者其他的葉子包裹,防止黏在一起。
暖菇包
暖菇包是浙江泰甯的傳統特色小吃。清明前後,當地人采摘剛出芽的暖菇草(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晾幹搗碎,和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大米粉加水攪拌在一起,捏制成皮,包裹用臘肉、香菇、油炸豆腐幹、春筍等制作的餡料,最後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食用。
馓子
在清明節,我國多地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可口,在古代為寒食節(清明前一天)的飲食,後演變為清明節傳統食物。馓子南北差異,北方馓子外形較大,用麥面制作;南方馓子小巧一些,以米面為主料制作。
黃煎
黃煎是陝西北部子長地區的清明傳統小吃。這是使用當地谷物硬糜子加工制作的一種食物。将硬糜子加工成米糊,用當地特有的黃煎鏊(制作食物的一種器具)進行煎制,做好的黃煎色澤金黃,邊緣厚中部薄,味甜而可口。
面花(燕燕)
面花是山西、陝西部分地區清明節的傳統美食,陝西北部叫“燕燕”,山西部分地區叫“子推馍”,據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攪拌揉成大面團,捏成燕子形狀,上籠蒸熟後烤制成幹馍,然後在清明用柳條穿起來,懸于門楣。也有地區在清明期間制作十二生肖面花,祈求平安。
你的家鄉有哪些清明飲食呢?一起在評論區聊聊。
新京報記者 劉歡 攝影 劉歡
編輯 李嚴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