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年被裁的人

中年被裁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9:52:1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14—34歲界定為青年,35歲被确定為中年的起點。35歲時,如果父母康健、夫妻和睦、兒女乖巧、事業順利,無疑是人生幸福美滿的高光時刻了。

可是近年來,社會上卻出現了“35歲危機”的話題,不斷發酵。

第一個不得不說的事實就是用人單位常常将35歲作為招聘的門檻,不僅企業如此,報考國家公務員,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年齡在35歲以下。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1

此外,據《互聯網人才流動報告2020》顯示,19家互聯網頭部企業的人才平均年齡為29.6歲。其中字節跳動和拼多多的人才平均年齡僅為27歲......

加上近段時間以來,各個大廠頻頻爆發裁員潮——什麼恭喜畢業的、結構性優化的、放棄平庸職工的、鼓勵狼性淘汰小資的、局部優化提高效率的......成功地為35歲危機又增添了一份焦慮。

有一個殘酷的說法:

對企業HR來說,35歲之前的員工是“人力資源”,35歲之後的員工是“人力成本”。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2

我們都相信國家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未來是光明的,但是自己呢?卻不一定!

當職場焦慮蔓延,職場穩定性下滑,職場忠誠度也會降低,騎驢找馬、心猿意馬就會成為大家的一種常态。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優質的人才沉澱不下來,企業又會因為缺乏大量的深度人才,阻礙産業轉型升級,從而原地打轉。另一方面,中産階級收縮,消費升級沒上去,市場需求也不足。結果是——既造不出來,也沒有人買。

而且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其實職工的入職年齡也在增長,1985—2018年間,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23歲上升到了38.39歲。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3

再者,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出生率已逐年走低,在未來一段時期内,年輕人會越來越少,這種用人标準,與社會勞動力結構不符,會加劇就業難,引發“新用工荒”。

領導人曾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而人才戰略離不開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如果單純地比誰的人力成本低,忽視産業轉型升級背後所需要的人力支撐、資源經驗儲備,這樣的用人導向,會很容易陷入産業、用工内卷的惡性循環。

當然,35歲危機也不能一并甩鍋給企業,我們就一點責任沒有。渾渾噩噩中隻長年紀沒長本事的大有人在,年輕時隻圖一時高薪福利,忽略長期發展目标,人到中年體力精力逐步下降,家庭牽絆更多,在用人單位眼裡,性價比就低了很多。

其次,企業片面逐利,卻忽略老員工貢獻的做法,雖然合理,但缺乏人情味。企業可以玩資本,盲目擴張,新項目随意上随意砍,但後果是員工也陪着買單,無疑增加了職場的不确定性,企業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4

再者,我國産業整體還處在中低端的位置,大量崗位門檻較低,絕大多數崗位可替代性強,而人才供應又存在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加劇了就業者在人才市場上的弱勢地位。

反觀那些高端産業,因為附加值大,壟斷性強,分工也更加細緻,可替代難度就很大。

好比說埃隆·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神經科學公司,研究“腦機接口”,通過在人腦中植入細小的電極采集神經信号,讀取人腦意圖,可能有朝一日能用來上傳、下載人的思想。像這種公司不僅入職門檻高、專業能力強,就是着眼全世界也找不到太多此類人才。

最後,職業年齡歧視還缺乏法制制約。2019年IBM戰略轉型時,決定辭退10萬名老員工,老員工們奔走相告,聯合法律機構對IBM進行了數起訴訟,最終IBM決定暫緩裁員決定。然而這并不是資本良心發現,而是美國在1967年就頒布了《雇傭中的年齡歧視法》。

但是,在我國目前還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使得一些企業敢明目張膽地把35歲年齡限制寫在招聘要求中。

對于35歲危機,我還有兩點思考:

一是35歲危機是不是像輿論熱議的那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了呢?

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收入者來說,35歲前談不上有多好,之後也不會更壞,而真正有35歲危機的是收入較高的中産階級人群,他們擔心因裁員而導緻收入驟減,從現有的階層下降到社會的底層,因而産生了危機感。

而這些人往往又都是各行各業的知識精英、管理人才,掌握着媒體熱點的話語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往往容易發酵傳播,演變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二是雖然我們不能一味的道德綁架企業,要求他們不考慮商業利益,去承擔社會責任,但是跳出到更大的話題中,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的初衷絕對不是要制造殘酷淘汰、惡性競争、無止境内卷的局面,而是希望能更好地調動起大家的生産積極性。

事到如今,我們是不是應當去反思,是不是應該讓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特色更加濃郁一點兒,更加兼顧社會效益 ,兼顧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呢?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5

回到個人,面對35歲危機,我們也無須過度焦慮,而應該正視事實,外煉能力,内穩心态!

第一,保持終身學習,提升能力層次。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時刻保持上進求知的心态,學習專業知識也好,看看曆史哲學也好,學不可以已。這個時代正在獎勵努力上進的普通人。

你的上級比你多出來的能力,就是你現在最需要彌補的短闆,無論是業務知識,還是管理能力,或是人際交往、戰略部署,于你而言都大有裨益。

第二,提煉核心能力,鞏固不可替代性。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與其預判着被裁員的那一天,倒不如日複一日地夯實自己。

一方面打造自己的硬實力,成為專業領域的資深專家,另一方面也别忽略了自身的軟實力,活力氣氛擔當一定是辦公室特别的存在,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多添一份保障。

第三,聚焦垂直領域,持續精耕細作。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一個人如果專心聚焦做一件事,那他一定會成功。你說這是雞湯也好,聚焦法則也好,以我個人的經曆來說,是很有道理的。

我工作十年,這十年的工作規劃可以有各種組合,與其說十年在5個單位的5個行業裡摸爬滾打,不如好好利用這十年紮根1個行業。因為這十年來,我隻做公務員面試培訓,可以很自信的說,現在與任一面試老師battle答題,也是沒在怕的。——這就是十年深耕面試教研的底氣。

第四,奉行長期主義,敢于短期犧牲。很多人在做職業規劃時,在意更多的是當下的付出和收入,而不去考慮哪些職業越老越香,哪些崗位是越有資曆經驗就越能凸顯個人價值的工作。

大家在權衡利弊、計較得失時都喜歡算賬,但大多算的是物質金錢賬,是有數的,卻忽略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報的“糊塗賬”。

中年被裁的人(35歲被裁是我們活該)6

《貧窮的本質》中有這樣一條建議——要想擺脫貧窮,首要的步驟就是對長期目标進行思考,并習慣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犧牲。今天也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第五,做好期望管理,端正生活态度。其實35歲危機也是來自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危機,要麼縮小理想,要麼追上差距。

我們常講财務自由,可何為财務自由?于某些人而言,年入百萬也不算,而有些家庭月入過萬就能月月富足。

在這世界上,如果解決了衣食住行,再往上的喜怒哀樂真的不和錢成線性關系,更多在于對生活的态度!

不要等到不惑之年,既沒有賺到錢,又沒有充分享受人生,這才是最差的結果!你們覺得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