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陸續做一些線上課,來詢問面包制作相關問題的朋友增加了很多,諸如:“請問要如何才能做好烘焙?”“請問做好面包最關鍵在哪裡?”……種種,這都是靈魂拷問啊,都是烘焙師們的終極問題,往往這種問題可以将我一棍敲暈,雖然想法可能還很不成熟,但今天就來與大家叨念一二吧。
首先烘焙是一個很大的範疇,而我所涉獵的隻是面包這一個小小類别,所以,如何做好烘焙這個問題,我尚且沒有能力好好回答,因為諸如西點、中式點心,很多很多我都不懂,所以無法置喙。
面包是一門古老的技藝,古來就是貼近人生活的,算不得什麼高深莫測的技術,前人給我們留下來的經驗,大多已在曆史的洪流中反複被驗證,而這些經驗,有一些基于“常識”,有一些屬于“規矩”。關于做好面包的關鍵點,我看法是一句話:
“積累常識,重視規矩。”
常識範疇的問題諸如:
牛奶能不能換成水,南瓜泥能不能換成水,淡奶油能不能換成牛奶?
黃油能不能換成色拉油?
高粉可不可以換成全麥粉,會不會影響面團口感?
葡萄幹能不能換成蔓越莓幹?
咖啡粉能不能換成可可粉?
低糖酵母能不能換成高糖酵母,速溶酵母能不能換成鮮酵母?
這類問題是最常遇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對食材的基礎認知上,這些東西很多時候可以通過閱讀産品說明書或成分表來了解其性質,另外,看一些面包理論方面的書,百度知乎多搜搜,多積累總結。但也不是說搜到什麼就立刻相信什麼,抱着探索的心态去學習,去懷疑,去驗證。不一味盲目相信任何人,不斷利用常識去過濾僞知識,通過實踐來更新認知。
明明隻有低糖酵母,卻想給面團使勁多加糖;号稱自己完全按照操作要求來做的,卻尚且沒有一個溫度計;明明要做可頌,又問可不可以折疊時不放入黃油……每每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想說,做面包和做其他工作是一樣的,是有工作方法的,不要亂來。
一個做面包的人的“規矩”要從準備工作開始:
01
要有意願并主動去了解材料學和工藝學的基本知識,就能學會觀察配方,判斷面團的甜鹹軟硬,操作難度。
02
提前确認原材料的種類和數量的情況。
03
确認工具備齊沒有,設備是不是都正常,操作空間的大小、溫度是否合适。确認衛生條件。
04
确認完成所有任務需要的時間,确認多線程工作時的時間穿插情況。
有人說:“哎呀我們就是在家做做,不像你們專業的,要考慮那麼多。”其實事實正好相反,正是因為沒有專業的環境、設備和技術,沒有日複一日重複循環的基礎準備,才更需要在操作之前确認這些,否則你有可能會遇到做了幾十次面包,一直在相同處失敗,難以提高而渾然不知的局面。
而在面包制作過程中計量、時間、溫度。被奉為面包的三要素,這就是我們的最核心的規矩所在。
01
學會對比并記錄配方的不同,一個好的配方所有原材料的用量一定都有它的理由,要學會橫向對比配方,在制作不同的配方的過程中,對比出不同原材料的組合給面包帶來的不同,記錄下來;要學會縱向對比配方,在我們對同一個配方做了某個原料用量調整的情況下,每一次調整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也要記錄下來。
02
不斷尋找時間與溫度之間的平衡,面包的制程是可以跟随制作者對客觀條件的判斷去做改變的,時間和溫度的平衡,是面包的難點也是有趣之處,這同樣是要經過不斷的測試,多次的失敗與記錄,才能有好的收效,所以如果想要在面包道路上精進,首先是要讓自己的操作行為可以切實被記錄下來,所以沒有溫度計,不關心濕度,不看時間,這是很難做好面包的。
03
面包的制作過程中,面團的延展與抗張;氧化與還原;緊緻與蓬松……存在着很多需要平衡的點,有時候我們要站遠一點看面包,看到面包的全局,不要陷于某一個局部去死磕,有時候一個現象的發生,是很多操作的失誤所累積出來的,更關心面包的味道和口感,盡量少去追求那些以犧牲品質與口感為基礎的“漂亮”。
為什麼日本人做事情看起來更有職人範兒?或許,就是因為:首先他們懂得制定并嚴守規矩,規矩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在工作中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動作,避免意外發生。其次這些規矩是可以在長久的反複的流程琢磨中升級的。在具體的規矩中獲得力量和成長,這是非常理想的意境化的狀态,真實置身于規矩反複的傳承之中,會給人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适,會讓人渴望一種無序的放松。
很多人對現存世界的不滿,總想象一個更好的世界,将無序的放松美化僞裝成所謂的“自由”,實際的自由并不如想象那般,但自由的特征的确存在。規則是人為制定的,顯示了人類的理性和創造力,同時,規則永遠是不完滿的。假如一個組織,如果上層不制定與敏捷叠代規矩,中層不堅決執行規矩并反饋規矩的bug,下層将規矩視為擺設無視規矩,最終所有人都需要為規矩付出代價。
真正的職人給自己定好規矩,這是首要的,在守規矩的基礎上不斷地通過實踐和記錄,去提升自己的技術,去叠代規矩,這亦是重要的。正如老子曰過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