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41篇讀書筆記裡,我介紹了《絕對網球》第七章“正手擊球”的前兩節内容,分别是“正手擊球的站位”和“正手擊球的五個步驟”。
今天我們将進入本章的第三節,介紹“正手擊球的種類”。《絕對網球》作者馬蒂·史密斯将正手擊球分為三個大類:第一大類是正手直線與反斜線,第二大類包括上旋弧線球、抽球、挑高球、小斜線以及對“軟球”的緻命一擊等,第三大類是正手切削。
今天的讀書筆記将介紹第一大類,史密斯稱之為“inside-in”和“inside-out”。我理解的意思是在反手位打正手直線和反斜線。如下圖所示。
那麼,為什麼一個稱為out,一個又稱為in呢?我理解這樣的劃分标準是基于邊線,“inside-out”的球在彈跳後顯然是偏出邊線,且對方接球時站立的位置也在邊線之外,故而稱之為out;而“inside-in”的球在彈跳後一般并沒有偏出邊線,或者僅偏出邊線很少部分,且對方接球時站立的位置一般也沒有偏出邊線,故而稱之為in。
在英語裡用in或out,而在漢語裡我們一般用直線球和斜線球來指代,兩種表達方式的意思是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單獨強調是在反手位,而不是正手位呢?畢竟正手位的直線和斜線更為常見。我猜測,在反手位置用正手打直線和斜線,難度更大。因為你擊球的難度更大,所以對方回球的難度也會更大。
假設你和對手都是右手握拍,你在正手位打一記斜線,那就會與對手形成正手對正手,這是最為常見的對攻方式。
如果你在正手位打一記直線,那就到對方的反手位,局面就變成你用正手與對方反手相持,這就會占據一定的優勢,因為大部分人的反手都弱于正手。而這個直線球飛行基本垂直于底線,飛行線路并不偏,往往不能把對手拉到場地之外去接球,所以對方回球難度也不是太大。
但是,如果你在反手位打一記反斜線到對方的反手位,情況就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首先就是你與對方是正手對反手相持,并且這個斜線球将偏出邊線,對手必須跑到場外去接球,他的正手位就會漏出很大的空檔。
如果你在反手位打一記直線球,落點會在對方的正手位,似乎并不會讓對方失去對場地的控制。但是,由于直線球飛行線路較短,所以就會壓縮對手的回球時間,實質上你是将壓制對手的重點放在對時間的争奪,而适當放棄了對空間的争奪。
因此,綜合來看,在反手位用正手無論是打直線球還是斜線球,你都會在相持中占到更多的便宜。這也就是我們之前經常提到的戰術,你在正手位和反手位的一半空間内,都建議用正手擊球;而在反手邊線到占先區一半的位置,才建議你用反手擊球。
簡單來說就是,在跑動時間足夠的前提下,你的反手僅負責底線左側1/4區域,剩下的3/4區域應該交給正手完成。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反手位的正手直線與正手反斜線,我們到底應該優先選擇哪一個,或者說哪一個的難度更大呢?
史密斯的觀點與我是一緻的,在同等情況下,我們應該優先選擇打正手反斜線,因為直線球的難度更大一些。
首先,從過網高度來說,反斜線過網是在球網中間,這個位置比較低,下網的可能性就更小一些。而直線球過網位置偏離中央,球網高度稍高一些,下網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其次,斜線球的飛行線路比較長,容錯性更高,球就更不容易出界。而直線球的飛行線路較短,容錯性較低,球更容易長出底線。
第三,反斜線的技術難度也比直線球要小一些,轉體、拉拍、擊球點方面存在着差異。無論是在反手位還是正手位,直線球的難度都要大于斜線球。
最後,反斜線球是落在對方反手位形成正手對反手的局面,并且反斜線球都會偏出邊線,會把對手拉出場外,使對手空出的場地更大,這都是直線球不具備的優勢。
德約科維奇是現役男子球員中反手技術最好的人之一,但他經常在反手位用正手打一記反斜線,他曾說:“正手反斜線是比賽中最重要的擊球方式之一,我總是利用一切機會打出正手反斜線。”(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卷雲舒)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