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抓民生工程?當前,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對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期望,辦好這些民生事,僅僅增加投入還不夠,還得注重過程,注重細節,注重效果順民意,得民心,群衆滿意,才能說工作做好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堅持抓民生工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當前,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對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期望,辦好這些民生事,僅僅增加投入還不夠,還得注重過程,注重細節,注重效果。順民意,得民心,群衆滿意,才能說工作做好了
短短幾年間,居民健康素養标準評分提高了20%——在廣東東莞市石龍鎮,健康促進工作卓有成效。當地提倡同伴健康教育,通過發動社區群衆代表和家庭成員的影響力,帶動大夥參加健康故事分享會、小區慢跑和有獎健步走等活動。沒有花大錢添置健身設備,也不是通過舉辦講座、派發保健産品來吸引群衆參與,而是把“健康工程”融入鄰裡家常,可親又可行,不事鋪張卻風生水起。
這樣順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誰都盼望更多一些。然而,現實中有些民生工程花了很多錢,費了老大勁,最後卻落得群衆無感,甚至産生誤解和反感。把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背後的道理值得思考。
若要民生工程得民心,首先得問需于民,從“基層問題清單”中找題目。
民生投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須講求供需對接,把錢花在刀刃上。有些投入巨大、聲勢浩大的民生工程,真正獲益的人并不多,就屬于無效供給,招緻百姓反感。如何獲知民生堵點、痛點,探知百姓冷暖牽挂?決策者、管理者需要重心下移,去街巷裡走一走,百姓家中坐一坐,按基層群衆給出的“問題清單”出實招。比如,深圳市龍華區針對學齡前兒童健康教育無教材、無教案、無經費的問題,為幼兒園研發了一套健康讀本及課程,每年投入僅幾十萬元,花小錢,辦大事、實事,百姓交口稱贊。
其次要重視溝通,獲得群衆的支持配合。
信息時代,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感日益提升,出台一項舉措,大家往往會先問個為什麼。這就要求相關管理部門加強信息公開,“陽光施工”。不解釋,或者解釋不好,很可能影響民生工程的形象甚至進展,費力不讨好。比如某城市要搞路面改造,封了一條主幹道,結果市民因為突然擁堵怨聲載道。如果提前充分解釋為啥要改造,工期要多久,效果會如何,封路後怎麼繞行,并對短期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恐怕就不會引起那麼多誤解。
具體怎麼溝通也有講究。信息公開不等于簡單的信息公布,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适應新媒體環境,變單向告知為雙向反饋,變一次傳播為動态傳播,溝通途徑也不隻是貼告示,不妨放低姿态,多用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信息知曉率。比如北方某小區住宅更換保溫層,事先便在門口豎起大牌子,詳細寫明施工名稱、目的、材料、聯系人電話以及業主代表等,把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質疑和不滿自然變成了理解和支持。
第三,必須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穩定群衆預期。
民生改善,貴在持續,有多大能耐辦多大事情。為了“政績”,寅吃卯糧,硬着頭皮拔高民生福祉标準,或者由于缺乏科學統籌,難以兌現民生承諾,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前兩年,北方某地搞危房改造,本是想讓居民住進溫暖寬敞的新房,但因為工程多、投資大、時間緊,結果舊房拆除後,新房遲遲未能竣工,導緻一些居民不得不寄住别處,或隻能搬進毛坯房裡受凍。一件民生好事,因為準備不充分、規劃不科學,被辦成了糟心事。
好心辦壞事,是個教訓。在推進民生工程時,要提高管理能力,增強風險意識。在充分聽取群衆意見的基礎上,邀請專業機構或專家團隊科學論證、提供參謀,把風險降到最低。在實施過程中,也要穩紮穩打,不急不躁,保質保量完成。
當前,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對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期望:食品更安全、醫療服務更優質、教育更公平、環境更優美、社會治理更高效……辦好這些民生事,僅僅增加投入還不夠,還得注重過程,注重細節,注重效果。順民意,得民心,群衆滿意,才能說工作做好了。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7日 19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