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

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15:27:27

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課時教學設計主備人: 複備人: 時間:,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教案備課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毫米分米的認識16)1

二年級蘇教版下冊數學毫米分米

課時教學設計

主備人: 複備人: 時間:

課題:毫米分米的認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标: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 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經曆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産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體驗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毫米、分米長度單位的建立,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學難點:長度單位的換算,在具體情境中學會選用适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估計物體的長度。

課前準備:

學具準備:直尺、米尺、一角硬币、一分硬币、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卡片、小棒(5毫米、1分米、5厘米)、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和學生活動

一、師生交流,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做過夢嗎?能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樣的夢嗎?

生:惡夢。

生:發财的夢。

生:有趣的夢。

師:甜甜小朋友昨天晚上也做了一個有趣的夢,想知道嗎?

生: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甜甜的夢裡看一看吧!(出示情景圖。)

師:大家看,他夢見誰了?

生:齊天大聖孫悟空。

師:甜甜和齊天大聖比本領呢!你看,甜甜飛到了1000米的高度,齊天大聖把它的金箍棒變到了1千米長,甜甜飛到了2千米的高度,齊天大聖的金箍棒不僅能變大還能變小呢!變小……小……變成1分米長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裡了。還能變得更小呢,小……小……變成5毫米長了,放在了齊天大聖的耳朵裡了。(出示完整的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畫面,你看到了什麼?

生:金箍棒變成了5毫米,還變成了1分米。

生:甜甜飛到了1000米高,金箍棒變成了1千米長。

生:甜甜還飛到了2千米的高度。

師:你們都是一些善于觀察的孩子,發現了這麼多的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5毫米有多長?

生:1分米有多長?

生:1千米有多長?2千米呢?

師:甜甜小朋友也給大家提出了一個數學問題。出示:1毫米有多長?

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先來解決這些問題,一起來認識一下有關毫米和分米的知識。闆書課題: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用甜甜和齊天大聖比本領的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觀察情景圖的過程中提出數學問題,引入新課的學習。

二、認識毫米。

師:大家還記得以前認識了那些長度單位?

生:厘米、米。

師:請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用手勢表示,教師貼1厘米的彩條)

師:1米大約有多長呢?(學生用手勢表示)

師:同學們用手勢表示的1米是不是這麼長?請拿起桌子上的軟尺,借助軟尺再來比一比1米有多長。(學生比劃1米有多長,教師貼出1米的彩條)

師:1米裡面有多少個1厘米?

生:100個。

師:也就是1米=100厘米。闆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通過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厘米、1米大約有多長,加強這兩個單位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師: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生:我認為有這麼長。學生都用手勢表示出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

生: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

師:老師這裡有一把放大了的尺子,你來給大家指一指、說一說。

師:那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請同學們在你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指生到前面指出1厘米。

師:仔細觀察你找到的1厘米,你有什麼發現?

生:1厘米裡面有10個小格子,1個小格子就是1毫米。

出示電腦博士的話:尺子上1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師:1厘米裡面有多少個1毫米?

生:10個。

師:也就是1厘米=10毫米。

師:這一小格的長度是多少?這一小格呢?這一格?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在認識1毫米之前,設計了先讓學生猜一猜1毫米有多長這樣一個環節,目的是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有部分學生對毫米有所認識,有認識的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進行講解,到底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小博士的話告訴他們正确的答案。

師:試着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毫米。生找師巡視。

師:畫一畫吧!生自己畫出1毫米。

師:你能用手勢表示嗎?生用手勢表示師貼彩條。

師:說說你的感覺。

生:太小了,沒法表示。

師:找找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小螞蟻的頭。

生:鉛筆尖。

生:農民伯伯種的菜上面長得很小很小的蟲子。

生:1分錢的硬币。

師:你能說的更清楚一點嗎?硬币的哪個地方?

生:硬币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你說1分錢硬币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到底是不是,咱來量量看。生動手量一量得出1分錢硬币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電話卡,它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生拿卡感受1毫米大約有多長。)再拿掉卡感受一起來感受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畫一畫、找生活中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用手勢表示1毫米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借助1分錢硬币和電話卡的厚度讓學生充分的感知1毫米有多長,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孩子們去經曆、去體驗、去獲得。從而真切感受到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空間觀念。

師:我們知道了1毫米有多長,那5毫米有多長呢?齊天大聖的金箍棒變、變、變成了5毫米,那5毫米的金箍棒在哪呢?看誰能從你的學具裡面找出來,找到的同學舉起來讓大家看看。是不是呢?動手量量看。學生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

師:噢,原來5毫米這麼小,怪不得齊天大聖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裡。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長後,結合情境圖中齊天大聖把金箍棒放變成5毫米在耳朵裡了,讓學生借助學具去感受5毫米有多長,在感知5毫米的長度的同時對毫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三、認識分米。

師:金箍棒變變變能放在手心裡了。(出示1分米的金箍棒)現在它有多長呢?

生:10厘米。

生:1分米。

師:它到底有多長呢?請看屏幕。課件出示。

師: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還可以用字母dm表示。闆書:dm

師:試着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

師:從幾到幾是1分米?我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有多長?學生用手勢表示,教師貼出1分米的彩條。

師:1分米的金箍棒就藏在你的桌面上,看誰的小眼睛最亮,能把它找出來舉給大家看。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生:鉛筆。

生:藥盒。

生:粉筆……

【設計意圖】由情境圖中齊天大聖的金箍棒變變變放在手心裡了,先讓學生猜一猜有多長,學生由原有知識經驗出發對長度有一定的感知,通過猜再驗證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再用手勢表示、找生活中的物品中進一步運用身體的感知以及經驗形成對長度單位分米的認識。

四、鞏固練習。

師:大家又掌握了一些新本領,再用這些長度單位時,要根據物體的實際長度來選擇合适的長度單位。相信大家在使用時一定行,試試看!

1、我會用:在( )裡填上合适的長度單位。

長頸鹿身高約5( )

螞蟻的身長約3( )

兔子尾巴長約7( )

2.判一判:

(1)一支新鉛筆的長度大約是2米。( )

(2)一張床長2分米。 ( )

(3) 一本語文課本的厚約是8毫米。( )

(4) 我家離學校大約有500厘米。 ( )

3、我會“選”。

1)銀行的玻璃厚20( ) A 厘米 B 毫米

(2)小明身高140( )A 分米 B 厘米

(3)小紅身高14( ) A 分 米 B 厘米

(4)橡皮厚8( ) A厘 米 B 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練習,讓學生在手勢遊戲的比劃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猜測、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五、總結

師:學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收獲呢?

師:我們通過猜一猜、找一找、畫一畫等方法認識了新的測量物體的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關于同學們提出的1千米有多長?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二次備課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中的信息,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厘米、1米大約有多長,加強這兩個單位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有部分學生對毫米有所認識,有認識的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進行講解,到底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小博士的話告訴他們正确的答案。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借助讓學生充分的感知1毫米有多長,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真切感受到1毫米的長度,形成1毫米的空間觀念。

讓學生借助學具去感受5毫米有多長,在感知5毫米的長度的同時對毫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由原有知識經驗出發對長度有一定的感知,通過猜再驗證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

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作業設計:

課本37.38.39頁自主練習

闆書設計: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