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758~815)是中唐憲宗朝名相,因維護國家統一,堅決主張對擁兵自重的藩鎮用兵,被叛鎮王承宗、李師道派人暗殺。
武元衡出身名門世家,是武則天曾侄孫。據《舊唐書》載,武元衡幼時就天姿過人,長大博覽群書,詩賦文俱佳,尤工于寫詩,與白居易齊名,劉禹錫尚在其下。
建中四年(783)武元衡狀元及第,後任華原縣令。據《新唐書》記載,唐德宗李适十分欣賞武元衡的才學人品,一年内将他連升三級。(“德宗欽其才,召拜比部員外郎,歲内三遷至右司郎中,以詳整任職。擢為禦史中丞。嘗對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中唐時期朝政腐敗,朝堂上宦官跋扈弄權,地方上藩鎮割據,民生凋敝,本來王朝中央集權面臨着嚴峻挑戰,屋漏偏逢連陰雨,宦官脅迫唐德宗讓位太子李純,此次事件史稱“永貞内禅”。
唐憲宗李純對武元衡信任有加,繼位不久,拜其為相。
此前,朝廷調兵遣将讨平了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的叛亂,任命高崇文為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然而,這個高崇文帶兵打仗是行家裡手,治理地方卻一塌糊塗。蜀地叛亂剛剛平定,民衆怨聲載道,社會秩序一團混亂,急需一位賢明老到的理政高手替代高崇文。武元衡臨危授命,改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臨行,對之寄予厚望的唐憲宗親自送行。
高崇文卸任時滿載而歸,“蜀地幾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後選賢任能,安黎庶,撫蠻夷,四川地方民生短期内得到恢複。
蜀地自韋臯節度以來養成了詩酒花韻、召伎宴飲的官場習氣,即席賦詩對于文采斐然的武元衡雖是小菜一碟,但“雅性莊重、淡于接物”的他不喜歡應酬。但入鄉随俗,每每礙于情面,他也隻得側身其間強顔歡笑。一次宴席上,西川從事(州府佐官)楊嗣喝大了,非逼着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楊嗣就把酒澆在他身上,并聲稱要用酒給武元衡洗個沐浴。下屬仗着酒,居然在上司面前任性胡為,滿座人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武元衡卻不動聲色,任楊嗣澆完了酒,才緩緩地站起身到裡面換了一身幹淨衣服,繼續參加酒會。
消息傳出,世人無不歎服他的容人雅量。
見蜀地粗定,焦頭爛額的唐憲宗召武元衡還朝繼續擔任宰相。當時,淮西鎮勾結河北諸鎮,遙相呼應,抗拒朝廷,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朝中派系林立,有些大臣不恤國事,與地方藩鎮沆瀣一氣助纣為虐。
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密不發喪,僞造吳少陽遺表,請朝廷同意其為代理淮西節度使。唐憲宗不許,于是吳元濟公然舉兵反叛。
在如何對待藩鎮坐大的問題上,朝中曆來存在着主戰派與主和派兩大陣營。武元衡是堅定的主戰派,而且是主戰派的核心人物,他主張不惜血本堅決武力鎮壓。所以,唐憲宗委任武元衡全權統籌對淮西叛軍進行清剿。
吳元濟膽敢對抗中央,是因為背後有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藩鎮的暗中勾結支持。見唐政府動了真格的,王承宗急忙跳出來上疏請求赦免吳元濟。王承宗助纣為虐之舉,被武元衡義正辭嚴予以拒絕。李師道更是心狠手辣,直接派部下僞裝成盜賊焚燒了河陰(今河南荥陽東北)的儲糧,企圖破壞唐軍的後勤供應。
二人見武元衡不為所動,又派出刺客潛入京城,伺機刺殺武元衡。
武元衡之死,極為慘烈悲壯。
元和十年(815 )六月的一個早晨,天色微明,武元衡依例赴大明宮上早朝。武元衡與侍衛一行人剛剛走出府邸靜安坊東門,就聽到道旁樹叢中有人高呼一聲“滅燭!”照明的蠟燭頓時被吹熄。衛隊開道騎士立刻警覺起來,厲聲喝問:“什麼人?想幹什麼!”話音未落,黑暗中飛出一支冷箭正中他的肩部。護衛隊伍頓時大亂,黑暗中,刺客悄無聲息摸上前,牽了武元衡的馬匹狂奔,先是用大棒打斷了他的腿,後又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呼嘯而去。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一代名相武元衡為國捐軀的最好寫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