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下說“三生”
想必大家對一首很火的網絡歌曲《三生石下》并不陌生,原唱大歡用自己的歌喉深情地将這首凄美的愛情歌曲演繹得淋漓盡緻,那歌聲直抵人心,讓聽的人也止不住跟着揪心,甚至傷心落淚,我想有類似情感經曆的聽者定然會覺得這歌唱到了心裡、寫盡了自己的辛酸與傷感。
之于我這個感性的男人,起初确實是被那種哀傷的曲調與稍顯點嘶啞的唱腔所吸引,但稍後我卻從大歡的唱詞中發現了這首歌的文學價值。我們就先一起再來看看這歌詞:
我曾鬥膽問過一次蒼天
為何把愛化成雲煙
怎麼恩愛的兩個人 随風飄散
徒留一副道貌岸然
我曾虔誠祈求拜過蒼天
三根香燭跪在佛前
怎麼漂泊的兩顆心 無處靠岸
無語凝噎時過境遷
我曾把心埋在三生石下面
等你憐憫的一句肺腑之言
耗盡餘生卑微換你擁抱取暖
卻換來了再也不見
我曾把心埋在三生石下面
隻為能看你一眼往日的容顔
耗盡筆墨也不能換來那詩篇
換不來我要的成全
聽了歌詞之後,我就想了解其作者,于是到網上去搜索,知道了詞作者叫周仁,但對其找不到任何的情況介紹,可能因為是民間詞人吧;再輸入“周仁作詞”字眼,發現周仁作詞的歌曲還不少,主要有《認定你》《醉馬》《浪子閑話》《梨花淚》《即刻》《笑納》(隻是不能肯定是不是同一個人的作品),毫無疑問,周仁算是創作勤快、小有成就的了。
大多數聽者可能關注的是演唱者與歌的曲調,其實這首歌的歌詞是隐含着不少知識與深意的,我覺得作者是在以佛學來闡釋愛情,用癡情表達心聲。我猜測作者是信仰佛教的,至少研究過佛經。我為什麼作此推斷呢?因為歌詞中有兩個地方告訴了我們。
一處是歌詞中反複出現的,同時也是歌曲的題目“三生石下”。這“三生石”就是與佛教有關的,我查閱了資料之後得知還有不少傳說,下面我就找到的資料做了一下整理。“三生”源于佛教所言的因果輪回學一說,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來生;三生石後成為中國曆史上情定終身的象征物,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傳說一:唐代有個叫李源的隐士,住在慧林寺,與本寺的住持園澤交好,二人成為知音。一次二人相約一起去四川峨眉山遊玩,住持園澤想取道長安,從北部的陸路入川。但在李源的堅持下,二人改為從長江的水路入川。在前行的路上,他們在河邊遇到一孕婦,懷孕已三年之久。園澤一看到這個孕婦就哭了,讓李源大惑不解。園澤說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願意走水路,因為他注定要做這個婦人的兒子,遇到了就再也無法躲不開了。他便和李源相約十三年後在杭州三生石前相見。當晚園澤就圓寂了,孕婦也順利産子。十三年後,李源如約來到三生石前,見到一個牧童唱着“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與之相認,牧童說他就是園澤,但是塵緣未了,不能久留,繼續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唱完就離去了。
傳說二:相傳女娲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來造人,每造成一個人,就取一粒沙子來記錄,造的人多了,這作為計數的沙子凝結成了一塊巨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靈河畔。這石頭因為始于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漸通靈性。不知過了幾個春秋,隻聽得天際一聲巨響,一塊巨石直插雲霄,将天頂了個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驚失色,隻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長出了兩條神紋,将巨石隔開成為三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忙施出魄靈符,将巨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回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訣,将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地約束其魔性,女娲思慮再三,最終将其放于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回。
另一處能夠證明和佛教有關的是“三根香燭”。我們祭奠逝者的時候一般要點三炷香,其實也是和佛教有關的。佛教禮儀三炷香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上香時上,先上中,即為敬佛,心中默念:敬仰佛,覺而不迷;接着上右,即為敬法,心中默念:敬仰法,正而不邪;最後上左,即為敬僧,心中默念:敬仰僧,淨而不染。 (以上來自搜狗百科)
三生石是姻緣的象征,緣定三生。鎖定前生、今生及來生的幸福姻緣!其實,三生石是确實存在的,三生石位于杭州西湖的靈隐寺,是“西湖十六遺迹”之一。該石高約10米,寬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唐 圓澤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記述“三生石”之由來。
三生石的傳說對後世的不少文學作品有影響,比如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愛情——寶黛的愛情就是從三生石畔的前生開始的。寶玉和黛玉的緣起、緣滅,也是有着三世因果。形态相和貌雖然各異了,但是他們能相随三世,還是緣自靈魂裡,最初的吸引。(“隻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绛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複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遊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紅樓夢》第一回))
從歌曲中我們尋找自己的影子,從歌曲中我們發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任何藝術作品,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消遣,在陶醉地享受的時候是不是也能從中有些發現,做一個愛思考、愛追問的讀者(聽者、觀者)。
三生石的傳說如此美妙,雖說是虛幻之說,但從哲學的眼光來看,關于三生石的傳說其實是反映了中國人對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愛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過這種“輪回”與“轉世”的觀念,中國人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發展變化的理念。我們每個人能看得見的隻有今生,前世是人是物是好是壞,我們不得而知;下一世我們是否能夠“等在來生裡,再踏上彼此故事的開始”,也無法預測。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過好眼前的此生,人有沒有前世與來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生你把愛獻給了誰,把生命怎樣對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