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帶圕字的古語

帶圕字的古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9:52:13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蔭。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了一個讀音yīn,但标的卻不是它本義的音,它本義應讀作yìn。《說文》給的解釋是:“艸陰地。”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樹蔭。荀子的《勸學》裡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樹木有了樹蔭,衆鳥都在此栖息。因為樹蔭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太陽照射形成的,所以這個字還有日影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2

(太陽照射下形成的樹蔭)

(二)這個字還有第二個讀音,讀作yìn。讀古詩文這兩個讀音很容易讀錯,要仔細理解它的字義為何後,才能讀準。讀這個音時,字意一般有以下幾種:(1)遮蓋。比如陶淵明的《歸田園居》裡有:“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這是首課本詩,不能讀錯,讀錯就會理解成樹蔭。而在這裡是遮蓋、遮蔽的意思。再比如杜甫的詩《堂成》裡也有:“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同樣也是遮蓋的意思;

(2)庇護。《水浒傳》裡青面獸楊志心裡憋悶時想要:“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争口氣。”就是這個意思,古時的人一般的努力方向就是博取功名,使妻子受封,子女受到庇護;

(3)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代功勳而受到封賞。跟上一個字意相關。比如《新唐書.選舉志下》裡記載:“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也就是說,在唐代,如果一個人做官做到三品以上,那麼,從他的兒子開始,直到他的曾孫,都可以直接以蔭入仕,而五品官可以蔭到孫子一代。在這種體制之下,封建時代的人怎麼會不拼了命向上爬呢;

(4)指不見陽光,又涼又潮。平常我們口語裡說:這屋子很蔭涼。(5)通“窨”,《說文》後面講到窨字就會發現:“窨,地室也。”徐锴解說:“今謂地窖藏酒為窨,蔭與窨通。”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地窖,比如酒窖。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3

(酒窖)

蔭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4

(蔭的小篆寫法)

2、䔏。讀chò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貌。”如果僅看這一條,就是草的樣子。徐锴的《說文系傳》裡說:“䔏,草相次也。”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說:“按:叢集貌。誼與萃略同,萃䔏亦一聲之轉。俗字作簉,從竹。”按這幾個解釋彙總下來,它的字義應當是草叢雜的樣子,跟萃字略微相似。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5

(草叢雜的樣子)

但《玉篇.艸部》又有記載:"䔏,草根雜也。”又專指草根雜,并不指草,但大義基本接近。此外,上面說了,它的俗字寫作簉,據《五經文字.艹部》:“䔏, 倅也。《春秋傳》從竹。”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副,居次要的。

䔏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6

(䔏的小篆寫法)

3、茲。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音zī。給的解釋是:“艸木多益。”徐锴的《說文系傳》:“此草木之茲盛也。”茲的本義就是草木滋盛。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7

(草木滋盛)

除了本義外,這個字還有如下幾個後續引申生發的意思:(1)年。比如《孟子.滕文公下》:“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這是關于“什一稅”的記載,戴盈之說:“現在還不能做到,請讓我先減輕一些,等來年再說……”(這後面孟子就講攘鄰人之雞的故事);

(2)現在。《廣雅.釋言》裡說:“茲,今也。”比如《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裡有:“今臣生十二歲于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甘羅)說:“如今,我已經滿十二歲了,您還是讓我試一試。何必這麼急着呵叱我呢?”;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8

(甘羅像)

(3)代詞,表示指示。相當于“此”、“這裡”、“這個”“這樣”等,比如陶淵明的《飲酒》:“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冬天夏天交替變化着,人生的道理也正是如此(或說:這樣);(4)副詞,表示程度。相當于“愈益”、“更加”,後來就發展成“滋”。比如《漢書.五行志》裡有“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顔師古作注說:“茲,益也。”;

(5)它還可以當語氣詞用,相當于“哉”,比如《書經.立政》裡有:嗚呼!休茲!“(6)此外,它還可以當“草席”講,《爾雅.釋器》裡有說:蓐謂之茲。“郭璞作注說:“茲者,蓐席也。”蓐是540部首之一,後面會專講。(7)最後,茲還是個姓氏。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í。隻用于專用名詞龜茲。是古代西域一個國家的名字,位置在現在新疆庫車縣一帶。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9

(古龜茲國位置示意圖)

茲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0

(茲的小篆寫法)

4、<上艹下俶>,這個字GBK字庫沒有。讀作d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旱盡也,從艸,俶聲,《詩》曰:‘山川’”,據段玉裁注說這個字在《玉篇》、《廣韻》都寫作“蔋”,懷疑應當寫作<上艹下滌>。如果熟悉《詩經.雲漢》這一篇,就會發現,這裡的句子後來都寫作“旱既大甚,滌滌山川”也有的版本寫作“蔋蔋山川”《說文》沒有“蔋”字,一般認為兩字相通。也隻有這樣一個用法,即組成疊詞使用,例句說說《詩經》裡的這句:“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大意是:旱情已經非常嚴重,山秃河幹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兇肆虐,大地好像烈火焚燒。這就是這個字的本義:光秃無草木的樣子,樣子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1

(秃山無草)

<上艹下俶>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2

(<上艹下俶>的小篆寫法)

5、藃。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讀音xiāo。給的解釋是:“艸皃。從艸歊聲。《周禮》曰:‘轂敝不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寫了一大段話,不引用了,大意是藃是槁的假借。如果按槁理解,顯然不是許慎的原始标注“艸貌”,或者展開想一下,就是草大肥,禾苗都枯槁了。所以,一般這個字有兩個意思:(1)草的樣子;就是《說文》的“艸貌”;

(2)禾傷肥。這個出自《廣韻.肴韻》“禾傷肥”。如何理解這三個字一直很有争論,有說,禾苗為肥料所傷(肥料過多,禾苗也吃不消);有說,禾苗為肥草所傷,據藃可能通槁來思考(這一點可以從許慎把這個字歸類放在這個順序來講,是合理的),總之,禾的狀态不好,兩種說法都說得通。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3

(草貌:草的樣子)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hào。指物變形而不平。《玉篇.艸部》裡說:“藃,耗也,縮也。”《周禮.考工記.輪人》裡說“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毂雖敝而不藃。”這是許慎引用《周禮》的原文。說的是制輪毂的過程,就用火烤材料的一陰面,而陽面保持光滑平整,就算用壞了,也不會變得不平整。我們現在彎曲木料或竹料,也用火烤其中的一面,另一面就會非常平整。章炳麟的《新方言.釋言》裡說:“今謂物不妥貼,偏頗暴起為藃”。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4

(以火彎竹)

藃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5

(藃的小篆寫法)

6、蔇。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音jì。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锴的《說文系傳》裡說:“莭猶密也。”很簡單,就是草很多的樣子,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6

(艸多貌)

另外,這個字還指:來,達到。《左傳.隐公六年》:“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杜預作注說:“蔇,至也。”

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xì。專用于古地名,春秋時歸魯國境内,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蔇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圕字的古語(漢字說認識蔭)17

(蔇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博大精深,體例嚴謹,内容确實有據,使它成為我國語言文字學的寶藏。近世的甲、金文研究,一方面使我們發現許慎和《說文》的時代局陷性和缺陷,另一方面則更使我們認識到《說文》是我們文史、書法、篆刻研究不可缺少的通古達今的橋梁,它的價值永遠存在。

(【說文解字】之8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