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書中第一回,從黃巾起義事發開始,諸多曆史人物紛紛出場,劉備作為第一個出場的大佬,羅貫中給其安排了十分精彩的出場方式。劉備之所以出道,還得“感謝”黃巾軍,因為黃巾軍進犯幽州,而幽州兵力不足,因此官府發布文告招募義兵保境安民。
書中原文曰:
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将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衆,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随即出榜招募義兵。
在這段文字中,幽州、太守、劉焉、江夏、竟陵、漢魯恭王、校尉、鄒靖等地名、官名、人物,在曆史上均真實存在。
但是其中“幽州太守劉焉”的提法,卻是大錯特錯,仔細分析當時的曆史背景可以發現,這短短的六個字中,存在了三個錯誤之處:
1、“幽州太守”這個組合是錯誤的東漢時期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将全國分為十三州,幽州即位其中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為刺史;郡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最高長官稱為郡守或太守。因此,幽州 太守的組合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幽州太守改為幽州刺史才對。
2、劉焉沒有在幽州當官的經曆
據《三國志》記載,劉焉的确是東漢皇族後裔,成年後先後當過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職,沒有在幽州當官的經曆,與之接近是冀州刺史,冀州與幽州同處北方且相鄰不遠。
因此,羅貫中把劉焉“安排”到幽州肯定是錯誤的,其背後或許有三方面因素:①劉備是幽州涿郡涿縣人,要安排劉備出場,場景第必須設在幽州;②劉焉是後來劉備奪取西川時的益州牧劉璋的父親,第一回就安排劉焉出場,為後面的故事情節埋伏筆;③或許是羅貫中故意為之,畢竟《三國演義》來源于曆史,卻又不同于曆史。
3、幽州刺史劉虞雖然劉焉沒有當過幽州刺史,但是同時期另一位東漢皇族後裔劉虞,卻有過任職幽州刺史的經曆。劉虞是東漢末著名的政治家,其任職幽州刺史期間,施政寬仁深得人心,邊境的少數民族也很聽話,在當時名望很高,但是後來被免官了。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劉虞被任命為甘陵國相,前去安撫災區百姓,後來因為政績突出而出任宗正。
公元188年初,黃巾起義餘部再次發動大規模起義,北方數十州郡遭遇兵禍,北方邊境也發生了叛亂。當時擔任太常的劉焉給朝廷上書說“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緻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建議漢靈帝任用皇族宗室、名流重臣擔任州牧,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以便平定黃巾亂黨并安撫百姓。在此背景下,在北方頗有威望的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
但是,如果結合小說前後文及曆史時間分析的話,可以發現,雖然劉虞前後兩次任職幽州,但是卻都不符合劉備出道這個曆史時間點。
三國演義書中第一回中:
時張角賊衆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于廣宗,未見勝負。
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張角還活着,說明是第一次黃巾起義時期,曆史上劉備也的确是在第一次黃巾起義時出道的,因為參與評判而得以進入官場,然而此時的幽州刺史已經不是劉虞了。
綜上,“幽州太守劉焉”的說法不符合曆史事實,時間、空間、人物都發生了混亂,如果說是羅貫中把劉焉和劉虞傻傻分不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畢竟此書六分曆史四分演義,羅貫中本人肯定是對這段時間極為熟悉的,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至于真相如何,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
“漢風明骨”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