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古四大兇獸,窮奇與饕餮都有所涉及,但混沌一直令人感到迷惑,因為在古代典籍中,關于它究竟是善是惡,呈現出兩極分化的不同聲音,而其本身的身份問題也是撲朔迷離,是帝鴻還是其子,它形象中的六足四翼又藏着什麼秘密?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一)混沌,是用來鑿的說起混沌,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浮現出《莊子·應帝王》中的那傻乎乎,幫倒忙的兩位大帝,這個故事說起來荒謬,但是卻隐藏着一個極為重要的哲學内涵:創世神話的本源究竟為何?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莊子·應帝王》
在這則寓言故事中,南海之帝與北海之帝的名稱也很有深意,倏和忽意為時間短暫,而混沌全身上下則沒有任何“視聽食息”的器官,整個神呈現出一種蒙昧、昏暗的狀态,所以它無法感知時間與空間,是一尊最為原始的神祇,而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創世神話中,世界的本源正是混沌與黑暗。
比如在希臘神話中,混沌之神叫做卡俄斯(Chaos),而卡俄斯原本并非“混沌”之意,這一延續至今的意思源自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其中卡俄斯被描述為“一團亂糟糟,沒有秩序的物體”,混沌意味着無秩序與混亂。
而在印度神話《梨俱吠陀》中,也是這樣描述的:“太初之時,黑暗由黑暗深邃掩藏,無辨無識,茫茫全是水。”其中的無辨無識正與混沌無任何感官,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神話表達語言。
(二)帝江,六足與四翼在《山海經》裡,混沌寫作“渾敦”,它的名字叫做“帝江”,根據畢沅的說法,帝江就是帝鴻,也就是黃帝本人。但據學界研究表明,“帝鴻氏”的稱謂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說明在商代就有這個名号,但是黃帝一詞僅是春秋時期的産物,所以“帝鴻即黃帝”實乃後人附會之言。
又西三百五十裡,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西山經》
這裡對于渾敦的描述,實際上更接近于一個太陽神的形象,原因有三點:
首先看地理位置,英水出而注于湯谷,而湯谷正是旸谷,也就是太陽初升的地方,在這裡還有扶桑樹,十個太陽正是在扶桑樹上輪流休息,光照人間。而這個渾敦神出沒之地,正是在湯谷。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東經》
再看外形描述,“狀如黃囊,赤如丹火”,“黃囊”表明它外形呈現一種球狀,而“丹火”則在強調它外表顔色如火,所以從形狀與顔色來看,這紅彤彤圓滾滾的物體,不正是太陽的真實寫照嗎?
最後是象征物,“六翼與四足”這可并不是說渾敦長得畸形,實際上在神話中太陽的動物意象,均以“三足烏”的模樣出現,所以這六足四翼,正是兩隻“三足烏”疊加性形象的表現。
(三)混沌,黑暗與光明實際上,前兩者所描述的混沌還并未有惡名,但在《左傳》以及《神異經》中,它們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混蛋,真正符合了上古四大兇獸之名号!
“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隐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混沌”
在《左傳》中,混沌變成了帝鴻氏也就是所謂黃帝的不肖子孫,說它喜歡掩蓋他人的善行,卻隐瞞自己的罪過,特别喜歡做壞事,但是卻沒有任何關于混沌外形的描述。
“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罴(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啟,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背無五躲,有腸直而不旋,食徑功。人有德行而去抵牾之,有兇德則去依憑之。名渾沌。”
而在《神異經》裡,除了詳細描述其外貌之外,也強調了其品行低劣,對有德行的人不感冒,卻喜歡幫助那些作惡的人。
縱觀有關混沌的四種記載,不難發現,《神異經》裡的混沌是《左傳》記載的派生物,兩者都傾向于否定性質的;而《山海經》與《莊子》中的混沌,至少應是肯定性的。
否定與肯定,正好突出了創世神話中原始混沌神祇具有黑暗與光明的雙重特征,而這才是遠古華夏某個族團創世神靈的真正面目!
歡迎關注,山海經系列持續連載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